-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六年级第三讲标准化教案
刘晓媛
【教学内容】《民风民俗》
【教材分析】:这一讲教材是根据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编写的。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表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对自己调查了解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完成一篇习作。
【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师:1.搜集相关资料2.提出对本次习作的疑问或想法
生: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2.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教学理念:
本次的习作,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习作的内容。习作前应指导学生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例如,各地不同的饮食、建筑、语言、节日、工艺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可以交流。如果学生有到外地旅游的经验;如果学生没有去过外地,也可以说一说本地的风土人情。
在习作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 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想好后,组织学生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听一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来一起谈谈节日,好吗?你知道哪些节日呢?跟大家交流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自己知道的节日。如何将节日分类呢?
3.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
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国际性节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西方节日: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特定的节日:教师节、护士节、母亲节设计意图:作文与生活相联系,设计一个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满足他们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说说知道的节日就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以迅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发挥的情景中。.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种风俗,或者有着特定的纪念意义。谁知道在我们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学生自由发言).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把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节日的民风民俗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儿。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见闻。请大家畅所欲言,先在小组内交流,请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小组交流后,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集体交流,感受各地民风民俗。(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通过亲情融融的话题交流,引导学生感知节日的风俗,打开心里的话匣子,节日不是凭空而来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有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追溯一下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往小处说是了解节日的来源,可以为马上习作时如何设立某个新节日做指导和暗示,往大处说,也是感受不同的节日文化,领略地域风情,提升生活品位,使课堂更充满激情和生趣。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节日的成语,读一读下面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2.读一读下面的关于节日的诗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成语和诗句,营造浓浓的节日气氛,活化学生的情趣思维,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