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3变形观测.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13变形观测

1.石膏板标志 用厚10mm,宽约50~80mm的石膏板(长度视裂缝大小而定),固定在裂缝的两侧。当裂缝继续发展时,石膏板也随之开裂,从而观察裂缝继续发展的情况。 2.白铁皮标志 (1)用两块白铁皮,一片取150mm×150mm的正方形,固定在裂缝的一侧。 (2)另一片为50mm×200mm的矩形,固定在裂缝的另一侧,使两块白铁皮的边缘相互平行,并使其中的一部分重叠。 (3)在两块白铁皮的表面,涂上红色油漆。 (4)如果裂缝继续发展,两块白铁皮将逐渐拉开,露出正方形上,原被覆盖没有油漆的部分,其宽度即为裂缝加大的宽度,可用尺子量出。 白铁板 图11-41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 返回 四、建筑物位移观测 根据平面控制点测定建筑物的平面位置随时间而移动的大小及方向,称为位移观测。 位移观测首先要在建筑物附近埋设测量控制点,再在建筑物上设置位移观测点。 位移观测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角度前方交会法 2.基准线法 第13章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有: 建筑物沉降观测 建筑物倾斜观测 建筑物裂缝观测 建筑物位移观测 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主要工作有: 1.水准基点的布设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3.沉降观测 4.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水准基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 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2)要具备检核条件 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 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 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3)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 。 3.沉降观测 (1)观测周期 (2)观测方法 (3)精度要求 (4)工作要求 (1)观测周期 1)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2)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3)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4)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2)观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n测站数)。 (3)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4)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1)固定观测人员 2)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 3)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 4)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4.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整理原始记录 (2)计算沉降量 (3)绘制沉降曲线 (1)整理原始记录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2)计算沉降量 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 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