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历史典故_32006.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晋城历史典故_32006

白马拖缰 古时有一少年,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 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施柴于老者,老者赠以纸马。 并告诉少年: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有所求只需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 一个风雪之日,纸马吃下少年在山上白马寺中寻得的千年谷草后,变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柴而归。财主得知后,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便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了,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传说。 至今在白马山仍可寻找此石,石形如铃,响声悦耳,而白马拖缰的那条沟至今寸草不生。 愚公移山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精卫填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禹凿石门地名历史传说。位于阳城县东南2.5公里处。两山壁立如削,有斧凿痕迹,泽水从中流过,故名石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鲧,一个治水的英雄死了,但洪水并没有因为鲧的死而退却。肆虐的洪水,仍需要有人去降服。舜经过考察,举荐鲧的儿子禹去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   禹带领自己的部下伯益、后稷等人对水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采用疏导的方法对江、淮、河、汉等进行治理。同时,令民众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传说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   开凿龙门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传说禹开凿的龙门有两个:一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山,一说禹凿的龙门就是洛阳之南的龙门山。   关于洛阳龙门为大禹所开凿的记载较多。洛阳龙门,又称伊阙。《水经注》说:“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汉书·沟洫志》也说:“昔大禹治水,山陵挡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洛阳龙门山为名副其实的石山,在坚硬的石山上开凿龙门,是否是操用简陋治水工具的大禹所为呢?这一点,今人有不少的异议。但《水经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和《汉书》的作者、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记载决非凭空想像。至少可以认为大禹在这个地方确实疏导过水势,修整过河道。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写《左传》,离大禹治水的时代并不遥远。《左传》上记载了一段刘定公在洛阳发出的感慨:“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显然,春秋时期人们对大禹开凿龙门治理伊洛河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禹凿龙门、辟伊阙写下了数不清的赞美诗。唐代诗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