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域文明 85 《东南文化》2014 年第2 期总第238 期 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 白云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 100710) 内容提要: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 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 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 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 厘米,东汉一般为23.4 厘米,可以视作当时的标准量值。在考古学 研究中,应当以此计算和理解汉代器具和建筑物等的尺寸,但又不宜完全拘泥于这个标准量值。因 此,考古学研究中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观”,即既要运用当时的尺度及其观念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各 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但在实践中又不宜绝对化。 关键词:汉代考古 汉尺 尺度观 度量衡 中图分类号:K871.41 ;K875.7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古代社会对长度、容量和质量进行测量 此,本文在对汉代尺度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 H 和计量的度量衡——尺度、容量和权衡,与社会 上,主要就最近二十多年来考古发现的汉代尺度 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资料加以梳理,对汉代尺度及其应用等有关问题 就尺度来说,在我国自商代出现之后,经过两周 进行探讨。 W [1],从东 时期的发展,从“布手知尺”到“累黍定尺” 一 考古发现与汉代尺度研究 周列国的各不相同到秦统一度量衡,到汉代承用 关于汉代的尺度,当时的文献中有所记载, N 秦制,尺度等度量衡已经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一套 但主要是一些数字和单位名称,据此难以考证出 完备的制度[2 ],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其准确的数值。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中,不乏与 《汉书·律历志》(上)载:“度者,分、寸、尺、丈、引 汉代尺度有关的资料,如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 D 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 中,既有2 号墓出土的错金铁尺实物,又有1号墓 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 出土的铭刻“高八寸”的铜灯(锭)四件等[4 ],为根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 据实物资料研究西汉的尺度提供了可能。因此, 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 汉代尺度的研究同整个古代史的一样,最初是根 [3 ] 据文献记载进行的,近代以来逐步发展为文献记 寸尺丈存焉……” 汉代尺度的研究,经过历代学者的文献考证 载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研究。 和近代以来根据考古出土实物资料的综合考察, 1937年,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已经注意 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尺 到古代度量衡研究需史籍与实物相结合[5 ],但囿 度资料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增加,而 于当时实物资料的不足,该书关于汉代尺度以及 “新资料产生新学问”,以往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 其他古代度量衡的考证,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 深化;另一方面,单位量值及其演变是古代尺度 以文献考文献的方法进行的,并得出如下结论: 研究的基本问题,但尺度的研究并非仅限于此, 西汉一尺合27.5 厘米,新莽一尺合23.04 厘米,东 而是还包括尺度的制作和社会应用等诸方面。因 汉一尺合23.04 厘米或23.75 厘米[6 ]。1955年,杨宽 收稿日期 2014 -03 -28 作者简介 白云翔(1955-),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考古学。 86 汉代尺度的考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