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通二调评分标准
2011届高三语文南通二模卷评卷反馈意见
第3题:满分4分,实得分2.12,得分率0.53。
前三点均根据原有答案评分,第四点若答成“核能利用率低”亦赋分。
问题:1、不能理清文本层次。很多学生将“满足能源需求”作为发展核电的理由之一,殊不知,这是发展核电的结果。2、表述不严谨。“资源丰富”,很多学生缺少陈述主体,写成“储量丰富”或以“核能”为主语,表述成“核能丰富”,而原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核聚变需要的原料丰富”;“碳排量低”,不少学生表述为“碳含量低”。3、偏离文本,想当然地组织答案。“碳排量低”,很多学生答成“清洁能源”、“污染低”等。4、错别字频现。能量聚大、源料丰富、炭排量、费气。
作为答案中出现的错别字,这次没有严格扣分,但高考评分时绝不会如此幸运!
第4题:满分5分,实得分3.16,得分率0.63。
1、读题粗率,以致在作答过程中忽视了“孰去孰留”这一问题的存在,答案观点不鲜明,态度暧昧。更有甚者答成“我觉得应采用增加下挖深度的做法”。
2、读文浮皮潦草,不能抓住文本中的隐性信息来组织答案。如在建议地铁让道时,不能结合文本材料阐述梧桐之于南京城、南京市民的文化意义,只是浅层次地从绿色、绿化等角度陈述理由,理由牵强而不充分。
3、答题规范意识淡薄。观点散见于答案中,而不是开门见山地置于答案的起始。
4、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的意识有待强化。
第8⑴题:满分4分,实得分2.98,得分率0.75。
1、文言意识不强。部分学生错将“是”当作判断词,以致在翻译“是诚世外人也”时缺失了主语。
2、实词意义积累不足,集中体现在对“狎”的理解与落实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版)关于这个字有以下五种解释:①熟习,习惯。如“阳人未~君德,而未敢承命”(《国语·晋语四》)。②亲昵,亲近。[又]特指亲近而不庄重。③轻忽。[又]轻慢,轻侮。④更迭,更替。⑤交错,拥挤。从具体语境看,此处当取“狎”字的第二种解释。之所以不取“狎”字的第一种解释,是因为 “熟习”的现代义是“(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习惯”的现代义是“常常接触某种的情况而逐渐适应”。无论从语意还是适用对象上来讲,都不可取。
3、整句通读、通感的意识不强,以致虚词、语气在翻译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与体现。“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这是一个带有强烈反诘意味的感叹句,不译或错译“且”,无视“而”或错译“而”,忽视语气,标点使用不恰当等现象比较普遍。
第8⑵题:满分3分,实得分1.77,得分率0.59。
1、动笔翻译前整体感知(句乃至段),补充省略成分的意识不强。译文全句缺少主语——逸民。
2、文言实词意义积累不足或曰语境中猜读的能力缺失,集中体现在对“若”和“移时”的理解上,将其错译成“如果”、“移动时”“离开时”的不在少数。
第8⑶题:满分3分,实得分1.01,得分率0.34。
?
1、虚词“于”理解错误——将两句中的“于”都错译成“在”。根源:语境意识淡薄、考试心态不正——只顾埋头向前而不抬头看“天”。
2、译文不通顺,如将“吾于世味愈孤矣”错译成“我对世俗的品味更加孤独了”。根源:不理解“世味”“孤”的语境义,又没有回读译文默察其是否通畅的习惯。
第9⑴题:满分2分,实得分0.70,得分率0.35。
1、审题不认真。题干要求只答一种修辞手法,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罗列了两种乃至更多,究其原因,除阅读习惯、态度存在问题外,不排除部分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存在投机取巧心理。
2、主干性知识存在缺陷。对考纲规定掌握的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不能准确辨识,以致错答成“借代”“拟人”“夸张”。
3、概念界限不清。部分考生既没有在复习中依托教师的指导厘清概念间关系(修辞手法乃“表现手法”的属概念),又没有读懂诗词原句,结果给出的是“衬托”“对比”“虚实结合”这类荒唐的答案。
4、答问不全面,答题不规范。部分学生只答手法而不作简要说明,部分学生指认的手法与接续的解说前后不对应(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风尘”代战争;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风尘”比作战乱),还有部分学生在解说手法时出现了“主客颠倒”的现象(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尘”比作战争〈用战争喻“风尘”〉)。
第9⑵题:满分4分,实得分2.40,得分率0.60。
1、审题不清,不注意甚至根本就不去体悟题旨(命题意图),以致答案不是指向“望”,围绕“望”解读、概括内容,而是偏向对手法的分析、对逐联情感的体悟与解读。
2、机械答问,以致组织出这样的答案:首联望西山白雪,望南浦清江;颔联望海内诸弟;颈联望报答圣朝;尾联望人事不堪。这里,除了首联的分析比较恰当外,颔联、颈联、尾联的分析都极其牵强且不合事理、情理。
第9⑶题:满分4分,实得分2.93,得分率0.73。
1、有概括无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