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文化产业提升大都综合竞争力
以文化产业提升大都市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 花建
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叉点上的上海,是中国近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摇篮。它既以天然的良港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枢纽,又以浩瀚的长江联系着中国广袤的腹地,而作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东亚的金融和经济中心,它所具有的制造业优势、流通优势和以市民为主体的文化消费市场,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市场空间,并且率先沟通了国外文化产品和国内文化市场的联系。正因如此,中国的近代报刊业、印刷业、广播业、唱片业、电影业、出版业、娱乐业等产业正是在上海孕育起来的。19世纪末全国近代文学期刊和以文学为主的期刊共90种, 上海出版的有75种, 占83.3%, 全国出版小说599种, 肯定为上海出版的有369种, 占61.6%, 1906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国的第一批电影制片厂也是20世纪初在上海建立的。
经过20世纪漫长的发展历程,上海的文化产业几起几落,也积蓄着巨大的发展能量,终于在90年代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给上海的文化产业建设指出了方向。首先,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知识、信息和智慧的生产、知识型的劳动者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经济发展越来越采用文化的形式,而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经济功能,知识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越来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同时, 在今天的综合国力竞争中, 世界上各大国不仅大力发展有形的物质力量, 即“硬权力”,而且还大力发展无形的精神力量, 即“软权力”。它不但可以凝聚本国人民, 而且可以使自己的各种信号和形象被国际舆论所接收,吸引其他民族来认同自己的价值观,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国际盟友,增强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这种“软权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就是现代文化产业。
国际级的中心城市包括纽约、巴黎、香港、东京等,它们的经济和文化能量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举足轻重。2000年的世界经济总量中美国约占28%,欧盟15国约占31%,中国约占3.3%,而大纽约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美国的17%,大大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一国的份额。同时,它也是美国媒体、娱乐和出版业最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发散能力。
作为国际文化中心的大都市,不但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必然也是文化产业中心。所以,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上海走向21世纪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遵循产业结构调整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方向,以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活跃文化市场为基本空间,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上海特征的文化产业。
?
一、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就和经验
?
(一)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产业化的主体
为了适应经济文化科技一体化竞争的大趋势,上海在走向“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过程中,以科技推动力、文化制造力、商业运作力为三大动力,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开掘上海特有的文化资源和人文传统,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上海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建设文化产业,必须有相应的主体,而这种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企业主体,不会从天而降,只能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从传统的文化体制中脱胎而出。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可称为由事业型文化向市场性文化的转轨阶段;在此之前,上海的文化单位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事业型文化单位,它是由国营的文化单位为骨干, 根据行政指令来进行文化生产,以政府财政拨款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二是市场型文化单位, 它是多种经济所有制,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文化商品和服务, 以企业化经营为主,以经营获利作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文化实体。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放开, 许多事业型的文化单位逐渐转制成为企业化实体,这首先是在流通领域获得突破,以上海市演出公司、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为代表,出现了一批有活力的文化经营实体。
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1992年,可称为企业化经营的拓展时期。文化业的市场化经营浪潮逐渐从文化流通领域扩展到娱乐业、出版业、报刊业和广电影视业的主体部分。其中文化娱乐业从1984年7月出现第一家营业性舞厅和音乐茶座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重心是营业性舞厅、录像放映点、卡拉OK、音乐茶座等,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投资,并以营业利润作再投入。 如上海的营业性录像放映点在1985年之前不到100家, 1987年猛增到532家, 效益十分可观;上海音像制品销售额从1984年的275万元猛增到1989年的781万元,上海的营业性舞厅、卡拉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