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脑卒中医学影像学诊断[sqsyy]课件
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影像中心 李玉舟 sdlxlyz@163.com 脑卒中(Stroke)危、重、急 第一杀手,病中之“最”。 起病最快 (秒、分、时)相当于脑中地震 发病率最高(120-180/10万/年)150万/年 病死率最高(60-120/10万/年)130万/年 致残率最高(75%重残40%) 患病率最高(600万/现存) 康复最慢 (月、年、终生) 危害创伤最大(个人受罪、家人受累、 医保超费、家庭社会沉重负担) 定义: Stroke 又称中风(apoplexy),脑血管意外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WTO定义:急性血管源性神经功能障碍,突然(数秒内)或迅速(数小时内)出现受累脑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百科全书: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常伴有神经系统局限性功能改变。 高等教材:指在脑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分类 (一)按功能缺失持续时间分: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24H内恢复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3W内完全恢复 进行性卒中:起病6H-2W,症状体征仍逐渐加重 完全性卒中:起病6H内即达高峰 (二)按严重程度分: 小卒中(minor stroke) 大卒中(major stroke) 静息性卒中(silent stroke) (三)按病理性质分: 1.缺血性卒中(脑梗死) (Ischemic stroke) (四)按脑部病损部位: (定位、定量、定范围) (五)按血管病损部位: (颈动脉、椎动脉、大小分支、脑静脉疾病)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CCCD—1995 一、短暂脑缺血发作(435) (一)颈动脉系统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430) 1.动脉瘤破裂引起 2.血管畸形 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其他 5.原因不明 (二)脑出血(431) 1.高血压性脑出血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 3.继发于梗死的出血 4.肿瘤性出血 5.血液病源性出血 6.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 7.动脉炎性出血 8.药物性出血 9.其他 10.原因不明 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四、脑血管性痴呆 五、高血压性脑病( 437 ) 六、颅内动脉瘤(437,3) (一)囊性动脉瘤 (二)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动脉瘤 (五)其他 八、脑动脉炎 (一)感染性动脉炎 (二)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症)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结节性多动脉炎 (五)颞动脉炎 (六)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七)其他 十、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二)上矢状窦血栓行成 (三)侧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 (四)直窦血栓形成 十一、颅外段动、静脉疾病 (一)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二)颈动脉扭曲 (三)颈动脉、椎动脉动脉瘤 (四)其他 卒中的类型 诊断(过去) 诊断(现在) PHILIPS 1.5T磁共振 西门子1.5T磁共振(2台) 最新款GE 3T磁共振 极速256层PHILIPS CT 最新款宝石GE CT 主要内容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法 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法 普通X线检查:无临床应用价值 CT诊断: 方便快捷,清晰显示脑组织,区分脑出血与脑梗死 确定部位、大小、性质等,急性卒中的首选方法。 MRI诊断: 无骨伪影显示后颅窝 多方位直接成像,显示结构无死角 因流空效应可直接显示动脉瘤等血管异常 显示脑梗死的时间更早 无需造影剂,直接行MRA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筛选和术后随访 DSA:必要时选用及介入治疗首选 主要内容 脑卒中影像学检查方法 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CT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MRI诊断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1972年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 螺旋脑CT是一种相对新的技术,1秒钟内即可完成一个层面的扫描:分辨率也更高,扫描层厚可以薄至1mm。 在CT上,对X线吸收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