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pptVIP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AdlerIndividual Psychology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Adlers Personality Theory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惟一方法 改进环境 来使我们脱离这种自卑感。” “做人就意味着会感到卑微。在每一个心理生活阶段的开始,人都会感觉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的一生,是一个男人能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样板。他1870年在维也纳出生,是家里面六个孩子中的老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童年期是在各个的阴影下度过的。小时侯他不断患病,得了佝偻病,使他的身体在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落后于他的哥哥和其它伙伴。他四岁时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还有两次差点被卡车撞死。由于阿德勒身体软弱,得到了他妈妈的特殊对待,然而,这在他的弟弟出生后就结束了。他回忆说:“在我两岁之前,妈妈对我很宠爱,但弟弟出生后,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我有一种被废黜的感觉”。 阿德勒在学校也被自卑感困扰着。他成绩平平,有一年他的数学成绩非常糟糕,不得不重读这门课。他的数学老师劝告他的父亲带阿德勒离开学校,跟鞋匠去当学徒。但这件事更激发了阿德勒的动力。他发疯般地学习,不久就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他在1895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应该说,阿德勒在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这些记忆中找到某些蛛丝马迹。 1902年,阿德勒向当地报纸进行反击、捍卫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后,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了他的小组讨论,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在1910年阿德勒被任命为小组的首任主席。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望,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1911年,阿德勒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协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用了,不久他就把组织改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到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已是声名远播的人物了。 1926年,阿德勒应邀访美; 1927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32年任纽约长岛医学院教授; 1935年他决定在美国定居; 1937年,他应邀赴欧洲讲学,过度劳累的结果终于使得他的心脏病突发而死在苏格兰阿伯登市的街道上。 享年67岁。 在精神分析学派中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人。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个性心理学家。他主张,个体并不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消极承受者,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提供创造性自我塑造的结构,而谁有个体自身才能对自己的发展做出选择。 主要著作有: 神经症的性格(1974,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57,1918)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71,1919) 生活的科学(1969,1927,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台湾中译本名为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1960) 神经症问题(1964,1932)等。 一、寻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阿德勒主张,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弱小无助的儿童依赖于更大更强壮的人照料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自卑感的证明。阿德勒认为,这种感觉标志着人生一开始就为克服自卑感而抗争。他把这种抗争叫做寻求优越。寻求优越是人生的推动力,所有其他动机都可归入其中。“我在每一个心理现象中都清楚地看到了对优越感的寻求,它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所有方法的根,解决所有问题都离不开它。我们所有的功能都追随它的指向。”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过度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自卑感在漫长的生活中会逐渐沉淀为一种稳定的自卑情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阿德勒曾经对自卑情结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然而,是否自卑感愈重,人就愈奋力向前呢?阿德勒认为不尽如此,自卑感一方面无疑是积极东西的刺激物,另一方面也能造成人的神经症。沉重的自卑感能摧跨一个人,使他终生无所事事。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成为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叫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