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复习课.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华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复习课

* 3、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分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喷出作用是侵入作用进一步发展到地表的结果,其活动特征与规律往往是岩浆作用的体现。 现代活火山已知共有523座(其中455座在陆地上,68座位于海底),而死火山则多得无法统计。这些火山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很不均匀,呈狭长的火山带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带。 * (1)环太平洋火山带 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而强烈,素有“火环”之称。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 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 * 胚胎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 幼年期:出现洋中脊和狭窄洋盆,如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出现大型成熟洋盆,如大西洋 衰退期:洋盆开始收缩,洋壳向大陆下俯冲, 如太平洋 残余期:洋脊扩张减弱,两侧大陆逼近,仅存残留 海盆,如地中海 消亡期:海域完全消失,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 形成高峻山系,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 4、威尔逊旋回 * 震中 震源深度 震源 地球表面 ????震 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 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区域),称为震中区; ????震 中 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来源: 中国地震信息网) 地 震 * 地震的类型 A 按照成因 1、构造地震(tectonic earthquake) 又称断裂地震,由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其特点是活动性频繁、延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大。 * 2、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rake) 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火山活动时,由于岩浆及其挥发分物质向上运移,冲破附近围岩而发生地震。这类地震有时发生在火山喷发的前夕,可作为火山活动的预兆;有时则直接与喷出过程相伴随。通常,火山地震强度不太大,震源较浅,影响范围较小。这类地震为数不多,约占地震总数的7%。主要见于现代火山分布地区。 * 3、陷落地震(depression earthquake) 易溶岩石被地下水溶蚀后所形成的地下空洞,经过不断扩大,上覆岩石突然陷落所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震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只占地震总数的3%,地震能源主要来自重力作用,主要见于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石膏、石盐等)广泛分布的地区。此外,山崩、地滑及矿洞塌陷也可产生类似的地震。 * 4、诱发地震 由某种人为因素的激发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其中较常见的是水库地震和人工爆破地震等。 水库地震是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因为水库蓄水后,厚层水体的静压力作用改变了地下岩石的应力状态,加上水库里的水沿岩石裂隙、孔隙和空洞渗透到岩石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从而导致岩层滑动或断裂引起地震。 地下核爆炸也可诱发出一系列的地震活动。一般认为,爆炸诱发地震是由于爆炸时产生的短暂巨大压力脉冲的影响,使原有的断层发生滑动而造成地震。 * B、按震源深度 1、浅源地震 0~70km,分布最广,占地震总数72.5%,其中大部分的震源深度在30km以内。 2、中源地震 70~300km,占地震总数的23.5%。 3、深源地震 300~720km,较少,只占地震总数4%。 C、按震级大小 1、微震: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2、有感地震:2~4级的地震。 3、强震:5级以上的地震,开始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 4、大震:7级以上的地震。 * 1、地震纵波(P波) 速度快,最先到达震中,引起地面最先发生上下振动.但破坏性较弱. 地震波 2、地震横波(S波) 为剪切波(shear wave), 速度较慢,晚于纵波到达震中,引起地面前后左右振动.破坏性较强. 3、地震面波(L波): 为S波和P波在地表相遇激发产生的一种弹性波. 仅沿地表面或弹性分界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 特点是: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 一、震级(magnitude) 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这次地震中的主震震级为代表。 地震的强度 二、烈度(intensity) 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烈度的影响因素: 地震烈度往往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