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富兰克林对电学的早期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富兰克林对电学的早期研究

为了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吉尔伯特制作了第一个实验用验电器(如图).他用一根极细的金属棒,中心固定在支座上可以自由转动, 1660年左右,德国科学家格里凯(Otto von Gdehcke,1602-1686)发明了能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它是用带有转动轴的硫磺球(硫磺球的制作方法参阅P.169-170)放在一个支架上.一只手握住摇柄转动硫磺球,另一只手紧贴在硫磺球面上与迅速转动的球发生摩擦,结果人体和硫磺球都带上了电. 1729年,英国科学家格雷(SlephenGray, 1670-1736)对电荷能不能传递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摩擦过的玻璃管上所带的电荷可以传递到塞子上,再用末端有骨制小球的棍子插入带电的塞子中,小球也可以带电.从而使人们了解到除摩擦之外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如传递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1733年,法国科学家杜菲(Charles Francois Du Fay,1698-1739)发现绝缘的金属也可以通过摩擦的办法起电,从而得出了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摩擦起电. 杜菲用自己的身体,即所谓“非电的”物体,作带电实验:用绝缘丝绳把自己吊起来,然后使自己带上电,当一个人接近他时,从他身上发出电火,并有噼啪的响声.由此他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带电. 通过实验,杜菲区分出两种电荷,并且发现同种电互相排斥,而异种电互相吸引. 荷兰物理学家穆欣布罗克(Pieter wan Musschenbrock,1692-1761) 于1746年做了如下的实验: 将一枪管悬挂在空中,用起电机与枪管相连,另用一根铜线一端与枪管相连,另一端浸入盛有水的玻璃瓶中,当他的助手一只手握着玻璃瓶,另一只手不小心触到枪管上,助手猛然感到一次强烈的电击而喊了起来,穆欣布罗克替下助手亲自体验了给他的助手带来极大恐怖感觉的实验. 后来,穆欣布罗克在给雷谬尔的信中描写了他的实验,以亲身的体验劝人不要做这种人体放电实验,却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好奇和兴趣,有不少人重复了“莱顿实验”. 有许多人为了娱乐也做起电实验来. 穆欣布罗克还由此认识到,盛水的玻璃瓶通电后,可以将电保存起来. ------荷兰人称之为莱顿瓶.   德国物理学家克莱斯特 (Ewald Georg von KleiSt,1700-1748) 于1745年也独立地发现盛水的瓶中插入导体通电,瓶子能贮电,在德国就把有贮电性的瓶子叫克莱斯特瓶. 莱顿瓶的发明为静电研究提供了一种储存电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实验手段,对电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1746年,在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通过一位英国朋友得到了莱顿瓶等电学实验仪器,开始了他近10年的电学研究. 大约1746年,就是莱顿瓶刚刚发明的那一年,有一天,富兰克林走在街头,看到一位欧洲人正在表演称作“电气魔术”的电学实验,他感到极为新鲜,又惊又喜,看了很久.不久,富兰克林的一位英国朋友柯林生给富兰克林寄来了一根很大的用来做静电实验的玻璃管,用丝绸摩擦管子,就能产生很强的电现象.富兰克林立即动手重复在街头所看到的实验,另外还加上了一些新实验.不久,富兰克林的工作就取得了成绩,在以后近10年的研究中,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超过了欧洲的科学家.    1747年富兰克林进行了这样的实验:让A和B二人分别站在绝缘的箱子上,A用手摩擦B拿着的玻璃管,并让A、B两人分别与站在地上的第三人C接触时,都引起火花.说明A、B两人都带电.但是,如果A和B在相互接触的情况下摩擦玻璃管,则两人都不带电.此外,如果以上带了电的A和B两人互相接触,那就会产生比A和C、 B和C接触时更强的火花,而且,在A、B放电之后,两人又都恢复了不带电的状态. 1750年,富兰克林正式发表这一结果.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提出了“单流质”假说,设想存在一种没有重量的电流质,弥漫于整个空间并渗透到各种物体之中.当物体内部的电流质的密度同外面相同时,物体就显示电中性;在起电过程中,一定量的电流质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中,电流质密度大于外部的物体就带正电,用 “十”号表示;电流质密度小于外部的物体则带负电,用 “一”号表示.“电荷”、“正电”和 “负电”的术语,就是由富兰克林创造的,这使人们有可能开始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和研究带电现象. 富兰克林还认为 “电不因摩擦玻璃管而创生,而只是从摩擦者转移到了玻璃管,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