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环境化学 02
一 环境保护的发展史 环境保护范围广、综合性强,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1. 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条例、规定。 美国国会1969年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 日本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 四个阶段: 限制阶段、三废治理阶段、综合防治阶段和规划管理阶段。 2.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是由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周礼》、《左传》、《尚书》、《孟子》、《荀子》、《韩非子》、《史记》和《淮南子》《主术训》中等均有记载和反映。 。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qiāo,瘠薄的土地)高下,各因其宜。邱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春伐枯槁夏取果萌 (luǒ,瓜类的果实),秋畜疏食,冬伐薪蒸(小木柴),以为民资。 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弃)尸。故先王之法,畋(tián,打猎)不掩群,不取麋(mí,鹿子)夭(yāo,麋子)。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 (jū,捕兔网)(fú,捕鸟兽网)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gǔ,打鱼的网),不得入于水。鹰隼(sǔn,鹞子)未挚(zhì,凶猛),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藏伏),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kòu,新生的幼鸟)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zhì,猪)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这段话体现了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就像小家庭过日子一样,精打细算,就会节省很多支出,减少资源的浪费。 欲与天公试比高、人定胜天、战天斗地、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喊得震天响。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各国政府首脑级别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二十一世纪议程》,与地球签定了“天人合一之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水的关注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古代对水更为重视。至少在四千年前已知挖凿水井饮用,河北邯鄣古井遗址即为明证。早在二千年前,我们祖先就已认识到水质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吕氏春秋》中曾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嬖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尩与沤人。” 水中含盐分及其它矿物质过少的地方,多有头上无发和颈上止痛的人,水中含盐分及其它矿物质过多的地方,多有脚肿和痿躄不能行走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有美丽和睦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有生长疽疮和痈疮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有患鸡胸和驼背的人。 因此,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污水的处理,重视环境卫生设施。根据《周礼》记载:“宫中之窦,其崇三尺。”证明周代的宫中就建设了渲泄污水的水道。战国时代已使用陶质阴沟管道,河北易县(古代燕国下都)掘出的陶质排水管,不仅管径相当可观,而且两端已有相接的锷,可减少污水外汇之弊。公元二世纪汉代未央宫的下水道以巨石建成,其坚固程度可以与古罗马水道相媲美。明代北京的大明濠(下水道),迄今虽已五六百年,仍能继续使用。 排水系统经历600年 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雨坏都城,发兵二万人筑之”,57年后的至正八年五月,“京师大霖雨,京城崩圯”。而后,水灾不绝。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师霖雨,九门城垣塌决者甚多。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顺天府大雨如注,昼夜不止,经二旬。雨潦浸贯城,长安街水深五尺,洼者深至丈余,各衙门皆成巨浸。上述史料显示,在明朝英宗时期,虽九门城垣塌决,但是紫禁城显然比元大都岿然淡定,没有出现“雨坏”局面。而万历年间的20天连续大雨,长安街出现积水,但故宫没有大面积积水情况发生。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的紫禁城的排水系统经受了考验,原因到底何在? 城外三道防线预防洪水 据专家介绍,从地势上看,北京北依燕山,东临渤海,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水向东南流。从紫禁城来看,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差约2米。其排水设施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而建。专家称,这套排水系统的总特点,是将东西方向的雨水汇流入南北干沟内,然后流入内金水河。疏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线、支线,有明沟、暗沟、涵洞、流水沟眼等,经过精心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每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外安排了完整排水系统,减轻城内的负担。 紫禁城外至少有三道防线:一是明内城护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二是西苑太液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