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心一片徒悲壮 空留桃花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芳心一片徒悲壮 空留桃花香

芳心一片徒悲壮 空留桃花香   [摘 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的一大艺术特征。作者孔尚任本人也在《桃花扇小引》提到其“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矣”的创作主旨。但是,读罢本剧,笔者感到作者即使在儒家救世观指导下创作的历史剧,却带着一份有悖于儒家思想的“人生空幻之感”,甚至于发展到明清时期,在中国文坛上产生的感伤主义文学潮流。 [关键词]《桃花扇》 感伤主义 人生空幻感 文学史意义 一、旨趣“三百” 义则春秋 笔行史公——《桃花扇》之历史创作意图 传奇《桃花扇》由清初剧作家孔尚任经十数年呕心镂骨,数易其稿写出,共有40出,另有“试一出 先声”、“闰二十出 闲话”、“加二十一出 孤吟”、“续四十出 余韵”四出。此剧是明末真人实事改编而来,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 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以历史题材进行戏剧创作是一种惯常的做法。不同于西方,“历史”很早就成为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中心话语。而且这种具有文化之源地位的历史概念从被植入人们脑际的一开始,便伴随着实用性与功利性(孙书磊 《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9)。在这样的史官文化感召下,亦在儒学成为文化大宗之后,孕育出中国士大夫血脉里那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历史的兴趣盎然,对历史的情有独钟,这实际也是以士人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整体特征。而这样的文化状态使得中国古代生活“历史化”、“伦理化”、“政治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所及,在文化领域,士大夫将这份历史意识自觉纳入文学视野中,艺术作品中纷纷执着与对于历史的回访、总结和利用。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对于中国历史剧之发达就不难理解了。 由此且看云亭先生之《桃花扇》创作初衷,不正也是带着一份浓重的春秋大义吗?开篇【试一出 先声】便可看出:“老夫欣逢盛世,到处遨游。昨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老夫不但耳闻,皆曾眼见。更可喜把老夫衰态,也拉上了排场,做了一个副末脚色;惹的俺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那满座宾客,怎晓得我老夫就是戏中之人!……”(清孔尚任 《桃花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文中引文皆摘自此书,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读罢全剧,我们看到作者在布局构思与人物上深深浸透着这份历史责任感。 故事一开始,作者就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放入政治斗争的背景之中,在正邪两派的斗争中亦彰显出主人公的个性,推动爱情线索的发展。由党争现侯方域之才学出众,为佳人的芳心暗许伏笔;由【却奁】一出凸显香君之深明大义,又促侯李爱情之升华;而剧中穿插的君臣沉迷声色、奸臣当道、南明浮沉亦是造成侯李爱情悲剧的时代底色…… 在人物塑造层面,突出这一点的便是李香君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她深切的体现了作者这份政治与历史关怀。 不同于侯方域自作的《李姬传》与其他诸如《板桥杂记》等记载中的香君,《桃花扇》中的香君形象除了少女的玲珑可爱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象征意义。在我看来,在【却奁】一出中香君的深明大义,体现的是作者的党人思想;【守楼】中的血染香扇,香君之贞更似明臣之贞;【骂筵】一出【五供养】、【玉交枝】两曲更是借香君之口指明亡之过。 在文中【入道】一出,作者借张道士之口叩问 “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情感让步与政治,兴亡诉诸彼端,作者心中那份“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矣”的责任感表现淋漓。 王国维先生在其《红楼梦评论》第三章《的美学价值》(李刚强 《王国维美论文选》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中对于《桃花扇》有一论断:“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宇宙的也,哲学的也,文学的也。”而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在谈到这一点时也认为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一个例子“所象征的政治、家国、历史境界也正是《三国》、《水浒》直至清末谴责小说的基本境界。中国文学的主脉,其主要精神是政治关怀,家国关怀,历史关怀精神;其基调也正是政治浮沉、家国兴亡、历史沧桑的咏叹。”(刘再复 《红楼梦悟》 三联书店 2009年版 P171) 然而,《桃花扇》并不同于传统历史剧,在时代的感召下,历史的沉思在云亭先生笔下有了另一种超越的美感。虽然作者在不断叩问着国家君父之所在,但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疑问在文中却是没有答案的,不同于传统历史剧功利性甚至工具性,作者在有意无意间变现得更多的却是一种有悖于“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矣”的儒家史观与文学观,而体现出一份化不开的感伤情调,写出了时代特有的那份人生空幻感与破灭感。 二、烟雨南朝换几家——从感伤文学思潮看《桃花扇》 将《桃花扇》作为感伤文学的艺术标本,见于李泽厚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