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贫血总论及缺铁性贫血教案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理论课教案(首页)
学科名称 儿科学 授课时间 2010年 月 日 节 授课专业 授课年级 教师姓名 教师职称 教材名称 《儿科学》 出版社/版次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六版 教材主编 杨锡强、易著文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十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
第三节 营养性贫血(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儿贫血的概念和贫血分类。
2、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3、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熟悉不同年龄小儿的血象特点。
5、熟悉铁的代谢和营养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6、了解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的特点。
7、了解营养性区委铁性贫血的预防。 教学重点:
1、 教学难点:
铁的代谢及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的合理应用和疗效监测。 参考资料: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七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04—1720.
[2]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 儿科学. 第六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7-356.
[3] 吴希如,李万镇主编. 临床儿科学. 第一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1643—1646.
[4] 王淑娟,王建中主编. 现代血细胞学图谱.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理论课教案(续一)
主要教学内容(讲课提纲) 时间安排 备注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一、造血特点:
1、胚胎期造血:
2、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2)骨髓外造血:掌握概念
二、血象特点:不同年龄小儿的血象有所不同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掌握“生理性贫血”的概念
2、白细胞数与分类: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 掌握两个交叉点。
3、血小板数
4、血红蛋白种类
5、血容量
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贫血的分类]
贫血程度分类: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可分为四度:①轻度②中度③重度④极重度
病因分类:根据造成贫血的原因将其分为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溶血性和失血性三类。
形态分类:分为四类: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和小细胞低色素性。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因、程度轻重、发生急慢等因素有关。由于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故贫血时组织与器官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为突出表现。此外,病程长的患儿还常有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症状。
造血器官反应: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各系统症状:
循环和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诊断要点]
对于任何贫血患儿,必须寻找出其贫血的原因,才能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治疗。因此,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贫血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
病史:询问病史时注意下列各项
发病年龄:
病程经过和伴随症状:
喂养史:
过去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应注意以下各项:
生长发育:
营养状况:
皮肤、粘膜:
指甲和毛发:
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除上述病史与体检资料外,还应注意贫血对各系统的影响,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骨髓检查:
血红蛋白分析检查:
红细胞脆性试验:
特殊检查: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改善饮食质量和搭配等。
药物治疗:针对贫血的病因,选择有效药物予以治疗。
输红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并发症治疗:
第三节 营养性贫血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概述]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减少所致,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临床特点: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血清铁蛋白减少3、铁剂治疗有效
[铁的代谢]
人体总铁量及其分布
约64%用于合成血红蛋白
总铁量分布 约3.2%合成肌红蛋白
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成贮存于骨髓、肝、脾
<1%存在于含铁酶内和以运转铁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二)铁的来源
(三)铁的吸收和转运
(四)铁的利用与储存
(五)铁的排泄
(六)铁的需要量
[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这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生长发育因素
4、铁的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发病机制]
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