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除草剂合成-1_
(一)脲类 敌草隆 n (一)脲类 利谷隆 脲类除草剂的作用方式 易被植物的根部吸收,易于随蒸腾流传导至植物的茎及叶中,但吸收量与运转速度因植物品种不同而异 强烈地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抑制电子的传递过程 (二)酰胺 酰胺类除草剂是除草剂中较为重要的一类,从生理活性及化学结构方面考虑,可将它们进一步分为酰芳胺类及氯代乙酰胺类。 前者是1956年发现著名的水稻选择性除草剂敌稗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后者作为第一个商品化的除草剂则是CDAA(N,N-二烯丙基-α-氯代乙酰胺)。 (二)酰胺 1969年以后,美国Monsanto公司先后开发了甲草胺、丁草胺及乙草胺等品种,这类除草剂在今日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丁草胺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田中一年生杂草及牛毛毡,由于它具有选择性好、药效高、价格较低,为全世界广泛应用。 (二)酰胺 敌稗(酰芳胺类) (二)酰胺 丁草胺(氯代乙酰胺) n 酰胺类除草剂的作用方式 多为土壤处理剂,其中单子叶植物的吸收部位是幼芽,双子叶植物主要是根部,其次是幼芽 明显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有些品种对敏感杂草的细胞有破坏作用 (三)氨基甲酸酯类 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这类除草剂具有低毒以及在土壤中残效期相对较短并且较易为非靶标生物降解的特点。 1945年PPG公司开发了苯胺灵(Propham),这一成功的发现,导致开发了其它苯基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如:氯苯胺灵、燕麦灵等。 灭草灵 (三)氨基甲酸酯类 燕麦灵 (三)氨基甲酸酯类 n 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作用方式 因品种不同,吸收部位有差异,土壤处理的品种主要通过幼根与幼芽吸收药剂,叶面处理的通过茎来吸收 严重抑制顶芽及其分生组织的发育,抑制植物的氧化磷酸化作用、RNA合成、蛋白质合成及光合作用 五、均三氮苯类(均三嗪类) 均三嗪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是Geigy公司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52年发现的。随后,以三嗪为骨架的化合物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类化合物至今仍是有价值的旱田除草剂,如阿特拉津、西玛津、扑草净及莠灭净等在全世界广泛使用,其中尤以玉米田的阿特拉津最为突出 阿特拉津--别 名 2-氯-4-乙氨基-6-异丙氨基-1,3,5-三嗪;莠去津 西玛嗪-- 6-氯-N,N-二乙基-1,3,5-三嗪-2,4-二胺; 2-氯-4,6-双(乙胺基)均三氮苯 扑草净--4,6-双异丙胺基-2-甲硫基-1,3,5-三嗪 莠灭净--N-2-乙氨基-N-4-异丙氨基-6-甲硫基-1,3,5-三嗪 五、均三氮苯类 均三嗪类除草剂与脲类除草剂相似,在高剂量时为灭生性除草剂,可用于工业区、道路旁等非农田除草,低剂量时则可作为选择性除草剂,用于玉米、棉花、高梁、甘蔗及其它作物田中。这类除草剂主要通过杂草的根部吸收药剂后变黄死亡。 R1、R2、R3通常为烷基、胺基 五、均三氮苯类 n 五、均三氮苯类 均三嗪类除草剂的作用方式 干扰植物的光合作用 影响植物激素的代谢、氮代谢、核酸的代谢 药效受植物的吸收、运转及解毒能力的影响 六、二硝基苯胺类 二硝基苯胺类系列除草剂主要是由意大利Eli.lilly公司在60年代开发的一类重要的除草剂,特别是氟乐灵自1964年登记后,一直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除草剂品种之一。 氟 乐 灵 六、二硝基苯胺类 n 七、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是1954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类除草剂,其通式为: R=烷基,环烷基 R’=烷基,烯基,苄基等 七、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其中第一个品种是Stauffer公司开发的菌达灭,用于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许多阔叶草,低剂量时对香附子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960年前后,Monsanto公司开发了燕麦敌一号及燕麦威,两者均为优良的麦田防除野燕麦的旱田除草剂。 生物来源杀菌剂 生物来源杀菌剂或抗菌物质,都是与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如真菌、病毒和昆虫等)密切相关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 原存于植物中,或者由于爱外界刺激被诱导而产生的或者由微生物降解代谢产生的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物质。 依生物来源分为抗生素、天然产物和植物防卫素 1 抗生素 抗生素(Antibotic)原意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即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新的定义: 来源方面,包括微生物产生的和高等动植物产生的,还包括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性能方面,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病毒、抗藻类、抗寄生虫及杀虫除草活性的物质等等 农用抗生素的特点 选择性高 毒性低 安全性高 大多有内吸活性和治疗保护作用 易引起抗药性 药效不稳定、残效期短 应用成本高 农用抗生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