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李渔《十二楼》叙事
浅议李渔《十二楼》叙事 摘 要:李渔的《十二楼》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以及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其叙事模式进行研究,并简要分析这一模式形成之原因,思考文本传播之于文本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叙事时间 叙事角度 叙事结构 “说—听”模式
《十二楼》是李渔创作于清顺治年间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孙楷第先生说:“说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1]张俊也认为:“李渔是清代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连城璧》和《十二楼》两种拟话本小说集,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也是继三言二拍后最有价值的两种拟话本小说集。”[2]本文拟从《十二楼》的外在形态着眼,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叙事模式进行研究,并结合拟话本的文体特征分析这一模式形成之原因,思考文本传播之于文本创作的影响。
一、《十二楼》叙事模式分析
《十二楼》共收十二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座楼,楼名即篇名,所叙故事,多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历来,学者对《十二楼》的叙事内容、叙事本原的研究比较充分,如温春仙就认为:“李渔在《十二楼》的创作中对叙事技巧的选择是清醒而合理的,他找到了能贯彻自己叙事观和实现自己创作期待的叙事操作。”[3]但笔者认为,李渔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他仍然囿于古代小说叙事传统。本文试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及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分析。
1.叙事时间
兹韦坦·托多罗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必须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时间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4]这一点,中国作家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小说也基本上采用连贯叙述方法,正如周桂笙所说:“我国小说体裁,往往先将书中主人翁之姓氏来历叙述一番,然后详其事于后,陈陈相因,几于千篇一律,当为读者所共知。”[5]但在《十二楼》中,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并不完全一致,李渔运用了大量倒叙手法,十二篇小说中除《合影楼》《夺锦楼》《萃雅楼》三篇小说未用倒叙手法,其它九篇小说对倒叙手法的运用共有12次之多,倒叙的文字标志是“原来”二字,一般这两个字之后的文字基本是倒叙内容。如《归正楼》第四回,仕客富商所叙述的归正徒弟行骗之事,以及最后归正告诉净莲之来龙去脉:“就把从前秘密之事一齐吐露出来,不觉使人绝倒。原来…”即是倒叙。再如《生我楼》中第四回,“原来老妇不是别人,就是尹小楼的妻子,因丈夫去后也为乱兵所掠”,接着就叙述乱兵卖妇女,这与第三回中姚继买妇女在时间上是颠倒的。接着,姚继身世真相大白,按故事时间,这应放在第一回楼生之死后,却被放在了篇末。《夏宜楼》更甚,基本把故事时间全部打乱,如第一回、第二回叙述者的文本叙述顺序是:A.娴娴的侍脾脱衣采莲,娴娴加以训责。B.吉人托媒人上门提亲,詹乡绅暂缓议婚。C.吉人考取孝廉。D.小姐生病。E.吉人知道小姐生病派媒人探望,并托媒人告知,小姐的一切他尽知,就连他的侍婢脱衣采莲之事也知,并且还知道有一位的“脊背上面有个碗大的疮疤”。F.吉人买望远镜。G.登高观望,用望远镜看见娴娴的侍脾脱衣采莲,小姐责罚。H.吉人登高见小姐生病。而故事的原始编年时序应该是:吉人购买望远镜,侍女脱衣采莲,被小姐训责,吉人望见这一切,上门提亲,詹乡绅暂缓议婚,吉人考取孝廉,小姐生病,吉人通过望远镜知晓小姐生病,并派媒人探望。很显然,李渔在叙事时打乱了故事原有的编年顺序,这种安排使文本更具悬念,使读者更具期待感,提高了阅读兴趣。
但是,就整体上而言,李渔的这种错置时序都是在局部完成的,只是情节过程中的很小部分,从而能够达到设置悬念的目的,作为情节发展的全部,还是以连贯叙述为主。它与金圣叹评《水浒传》的“横云断山”法,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横桥锁溪”法,张竹坡评《金瓶梅》的“夹叙他事”法并无区别,都没有打乱故事的自然时序,并没有达到所谓“凌空跳跃”的境界:“唯中者前之,后者前之,前者中之后之,使人观其首,乃身乃尾;观其身与尾,乃首乃身。如灵蛇腾雾,首尾都无定处,然后方能活泼泼也。”[6]要在叙事时间上有意识地突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非等到20世纪初不可了,“可以这样说,到20世纪初接触西洋小说以前,中国小说基本上采用连贯叙述方法。”[7]
2.叙事角度
帕西·拉伯克曾说:“在小说技巧中,我把视角问题,即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做最复杂的方法问题。”[8]参照拉伯克、托多罗夫等人的理论,简单区分出两种叙事角度,即“全知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9]“限制叙事。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说。”[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