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源蝴蝶岭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docVIP

浅谈东源蝴蝶岭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东源蝴蝶岭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浅谈东源蝴蝶岭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摘 要:以东源蝴蝶岭铅锌矿床为例,在该区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对该区铅锌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物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形成铅锌矿的矿床成因。对寻找和开发利用广东省小而富的铅锌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157-01 广东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一般规模均较小,目前大多数未开发利用,从目前社会市场对有色金属矿产品的需求现状分析,铅、锌矿等则有一定的发展远景,尤其是对小而富的铅锌矿,其采选工艺比较简单,而且市场销路看好,可望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大对广东省金属矿产的区域调查,查明可供开采的中小型矿床及其赋存地质特征及开采条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东源蝴蝶岭铅锌矿的矿床特征及成因提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矿区地质背景 蝴蝶岭矿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向东江断裂的南东侧,新丰江岩体南西外接触带上。区内分布的地层有侏罗系下统金鸡组(J1j)、白垩系上统南雄群(K2nn)、第三系下统丹霞群(E1dn)和第四系更新统(Qp)与全新统(Qh)。 1.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由侏罗系下统金鸡组(J1j)、白垩系上统南雄群(K2nn)、第三系下统丹霞群(E1dn)和第四系更新统(Qp)与全新统(Qh)。 1.2 构造 区内受区域构造影响,断裂构造较发育,其中东江大断裂(河源断裂带)在区内北部通过,其次发育一组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F1、F2、F3)。 (1)东江大断裂。 分布于区内北西部,是区域性东江大断裂在区内出露部分,在区内分布长度约2.8 km,断裂走向64°,倾向南东,倾角40°左右。在断裂带通过处,形成构造破碎带—糜棱岩或构造角砾岩,构造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2)东西向断裂带。 见于蝴蝶岭一带,由3条断裂(F1、F2、F3)组成,3条断裂近乎平行产出,间距50~90 m,整个断裂带长450 m,宽170 m,总体走向近东西向(277~282°),倾向北北东,倾角40°~60°,V1、V2、V3矿体赋存该断裂带内,是本区的控矿断裂带。 1.3 岩浆岩 岩浆岩在矿区内广泛分布,并以燕山三期花岗岩(γ52(3))为主,其次是燕山四期花岗岩(γ53(1))以及少量闪长玢岩(βμ)。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床特征 目前区内已发现铅锌矿体(矿化带)三条,编号为V1、V2、V3。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区区中部蝴蝶岭以南一带的侏罗系下统金鸡组地层中。矿体(矿化带)严格受断裂构造所控制。矿体(矿化带)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北东,倾角40°~50°。单个矿体(矿化带)地表断续出露长420~460 m,地表基本上表现为弱褐铁矿化的构造破碎带,矿化带不连续,Pb、Zn质量分数在边界品位以下,往深部而构成具工业意义的铅锌矿体。单个矿体平均厚度7.34~9.14 m,质量分数高:Pb 1.81%~1.92%、Zn 1.81%~1.93%、Ag 40.60~44.75 g/t。矿体形态多呈断续的透镜体或断续脉状体。已控制单个矿体长度20~240 m,延深120~200 m。 2.2 矿体特征 矿区区圈定铅锌矿体(矿化体)3个,编号为V1、V2、V3,其中以V2为主矿体。现分述如下。 (1)V2矿体。 赋存于F2断裂带中,呈脉状产出,走向有波状弯曲变化地表断续出露410 m,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北东,倾角40°~60°。地表表现为弱褐铁矿化的构造破碎带,中深部矿体连续性较好,工程控制矿体长240 m,矿体(真)厚度4.54~15.12 m,平均厚度8.43 m;矿体质量分数:Pb1.17%~2.45%,平均1.95%;Zn 1.03%~3.18%,平均1.81%;Ag 25.52~62.45 g/t,平均40.60 g/t。已控制矿体最大延深大于200 m,矿体最大见矿深度(垂深)275 m左右。 (2)V1矿体。 赋存于F1断裂带中,呈脉状产出,地表断续出露长约420 m,呈脉状产出,总体走向近东西(99°),走向上有波状弯曲变化,倾向北北东,倾角45°~50°。地表为弱褐铁矿化破碎带,中深部矿体连续性较好。矿体(真)厚度3.27~11.36 m,平均厚度7.34 m;矿体质量分数Pb 1.33%~4.82%,平均1.92;Zn 0.35%~4.82%,平均1.81%;Ag 16.65~57.47 g/t,平均44.75 g/t。工程控制矿体长度约80m,最大延深大于200 m,矿体最大见矿深度(垂深)140 m左右。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