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女性文化散文创作刍议
甘肃女性文化散文创作刍议 [摘要]女性文化散文创作在甘肃有着一定的代际传承,几年来,涌现出一批散文功底较好的女作家。她们用女性细腻的心理体验书写着对生活的诸种感受,间接表达出对社会变迁的个人思考,其开拓精神与先锋性质不容忽视。孙海芳也是其中一员,她的集子《这些年,那些事》是一部颇为用心的文化散文集,作者以对方块汉字的个人解读为主要体例,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女性文化散文世界。阅读这部作品,可启发我们去思考甘肃女性散文的创作现状与未来的空间与高度。
[关键词]甘肃女性文化散文;孙海芳;《这些字,那些年》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15-03
散文这一文体以其入料之广给写作者带来了缤纷的诱惑,但也以其“易学而难工”给写作者带来了有风险的挑战,浩荡的散文海洋中,哪一颗才是璀璨的珠贝,这常常成为评论的难题,而散文理论的世界性贫困也让我们在评论散文时步履维艰。于是,很多问题显得迷离甚至无奈,甘肃散文也不能例外。
女性文化散文创作在甘肃有着一定的代际传承,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涌现出了一批散文功底较好的女作家,如王兰玲、益希卓玛、牛正寰、姜安、莫邪、文素琴、邸金俊、庞瑞琳、张杏莲、匡文留等,她们用女性细腻的心理体验书写着对生活的诸种感受,间接表达出对社会变迁的个人思考,无论其作品的成败优劣,其开拓精神与先锋性质是不容忽视的。这些作品表达着文学春天来临之后甘肃女性文学的最初觉醒,也以最质朴的方式演绎着女作家的文学理想与文化性别气质。纵观她们的创作,有一部分作家的作品有着较为强烈的政治关怀,如姜安和莫邪的创作,她们对领袖人物、英雄人物进行了激情书写与热忱歌颂,行文有着比较明显的时代气质。大部分女性作家则以轻柔又热情的笔触表达着对生活的感性思考,有的作品从文化视角去描写黄土地上的火热生活、如画风景,有的作品以满腔真情去书写家庭生活、亲朋来往、童年往事。当我们读到那些朴素又热情的文字时,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逐渐清晰。今天,当我们再去回想那些女作家在平凡生活中从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一种温热的感动与钦佩就会涌上心头。
90年代以后,甘肃女性散文作家以群体姿态跃现,如习习、辛晓玲、郑晓红、阿拉旦、卿晓晴、玛尔简、冯岩、完玛央金、王琰、汪彤、刘梅花、王新瑛、胡美英、李萍、徐小英等,文化散文也渐以类型化形式出现。
孙海芳也是其中的一员,她的集子《这些字,那些事》可谓是一部颇为用心的文化散文集,她以对方块汉字的个人解读为主要体例,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女性文化散文世界,缜密细致又呕心沥血地思考着关于人性、社会、自然的问题,结构可谓独特,文笔也颇为清新。从私交说,她是我的学生;从公论而言,她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她的《这些字,那些事》是认真踏实的心血之作。作为她的老师,我为她骄傲,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她的创作又渐渐成为一个有意味的个案,启发我去思考甘肃女性文化散文的创作现状与未来的空间与高度。
一、地域文化的诗性描写
甘肃的地域文化成为女性作家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精神武库,大部分作家都从这里出发,在“地方性知识”体系中去构建自己的散文理想,这个理想世界充满了女性作家的哲学思考,有对人性的礼赞、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有对女性地位的叩问。尽管枝蔓较多,也尚未形成如马丽华的西藏叙事、素素的东北叙事等那样清晰深刻的哲学体系,但是,毕竟都已经带着梦想出发了。女性作家在散文中表达出对地域文化的由衷热爱与感性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甘肃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女性文化散文重要的语料库,那些平实的、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事项被女性作家的深情呵护一一点燃且熠熠生辉,获得了诗性的生命。
一些作家非常关注母族民间文化,她们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反刍,将自己的感性经历重构为精妙散文,这一特征在少数民族女作家中相对比较明显。比如裕固族作家阿拉旦对裕固族民间文化的诗性书写,她的作品《萨日朗》、《母性的草原》等均以甘肃祁连山的草原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对母族文化进行了女性文化气质明显的重构和转译。再如藏族作家完玛央金,她主攻诗歌,近年出版了散文集《触摸紫色的草穗》,对母族文化的自觉认同与倾心表达令人感动。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女性散文作家也以“他者”视角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柔情关注与理性表达,比较典型的有祖籍东北、生于甘南的女作家王琰,生于甘肃古浪、工作于甘肃天祝藏区的女作家刘梅花,前者的散文集《格桑梅朵》、后者的散文集《阳光梅花》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另外,一些作家比较关注较狭小范围内的地域民俗,她们多半将笔力用于自己故园一隅(有时甚至小到一个村落)的民间文化上,对生活于这一特殊“地方性知识”文化体系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精描细摹。如陇南的女作家赵殷(散文集《回到固城》)、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