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大街》狂欢化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米格尔大街》狂欢化特征

《米格尔大街》狂欢化特征   [摘 要]《米格尔大街》是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前殖民地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是一部狂欢化程度很高的作品。本文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小说的狂欢化语言、人物形象、世界感受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小说内部的狂欢化世界,以及狂欢背后所折射的严酷的生存现实。 [关键词]《米格尔大街》;狂欢化语言;狂欢化人物形象;狂欢式世界感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12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作者简介]苏漩(1987—),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V·S·奈保尔是著名的印度裔英籍移民作家,他与拉什迪和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奈保尔的作品以印度、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为背景,多描写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全球化对于这些地区文化的冲击以及当地人民精神家园的丧失。奈保尔坚持写实为主的创作风格,主张真实的反映世界,语言中规中矩,直截了当,这一特点在他的处女作《米格尔大街》中已有体现。 《米格尔大街》是奈保尔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曾获得1959年的萨默塞特?毛奖。这部小说由十七个短篇组成,故事发生在西班牙港一条叫做米格尔大街的贫民窟似的街道上,讲述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米格尔大街》的语言讽刺幽默、情节怪诞荒谬,小说总体呈现了一种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的生活状态,在一幕幕闹剧之后,总是能让人感觉到一种绝望、压抑的悲剧气氛。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三个重要的概念,即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狂欢节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民俗,是有很长历史积淀的一种文化象。狂欢节期间,人们摆脱日常的等级规范,带上面具,狂吃豪饮,载歌载舞,尽情释放自己的原始本能。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第二种生活”,它是“颠了个的”。狂欢式是狂欢节上一切礼仪、活动的总称,具有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而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就是文学的狂欢化。从狂欢节到狂欢式,再到狂欢化,就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从生活实际应用到文学文本的过程。《米格尔大街》是一部狂欢化程度很高的品,主要表现在诙谐幽默的广场语言,典型的狂欢化人物形象,以及文本中深刻的狂欢式世界感受等方面 。 一、广场语言 狂欢节期间,人们暂时地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制度、禁令,打破了平时森严的等级关系,形成了一种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交往方式。在这种自由的交往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即狂欢化的语言。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广场语言来表的,他“将广场语言定义成是与官方规范的、严肃单一的语言相对的民间语言”〔1〕(p20)。广场语言包括骂人话、赌咒发誓、插科打诨、反讽、吆喝等多种形式,小说中体现最明显的是反讽和骂人话。 巴赫金指出,“民间的吹嘘总是反讽性的,总是在多多少少地自我嘲笑(我国旧时的贩夫、货郎等的吹嘘也是如此);在民间广场上甚至贪财和蒙人都带有反讽和半公开的性质。”〔2〕(p182)伊莱亚斯是米格尔大街上与众不同的一个孩子,他聪明上进,学习努力,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伊莱亚斯参加剑桥高级班的考试,却连续三次考试失败,而这仅仅因为考卷是英国人出的。后来伊莱亚斯参加卫生检查员的考试,还是连续失败了,因为他没有钱去行贿。 最终伊莱亚斯成为了一名垃圾车司机。他绝望地说:”在特立尼达你还能指望什么呢?就是请人剪个脚趾甲也要行贿。”〔4〕(32)短篇的篇名虽然是《他的职业选择》,但是伊莱亚斯实际上完全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和权利。身处英国殖民统治和行贿受贿成风的特立尼达,他没有别的出路,只能被动的接受。这里不仅讽刺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还讽刺了贿赂成风的特立尼达政府。 民间狂欢节日中的骂人话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纯粹贬损性质的骂人话,它“犹如一个镍币的两面,假如正面是赞美,反面则是辱骂,反之亦然。广场话语是一个具有两副面孔的雅努斯”〔5〕(p187)。《直到战争来临》中,哈特带着一群孩子去海边抓螃蟹,却被爱德华的一个恶作剧捉弄了。哈特不仅没生气,还半开玩笑地对爱德华说:“你哪里是我的亲兄弟,你简直就是个狗娘养的。”〔6〕(160)哈特骂他的兄弟是狗娘养的,并没有道德上的谴责,而是一种玩笑式的亲昵,充满了狂欢式的随便、平等、亲昵和欢快的色彩。《母亲的天性》中的劳拉爱她的每一个孩子,但是她却经常骂她的孩子是“大嘴巴畜生”、“罗圈腿母狗”等等,劳拉并不是真的在辱骂她的孩子们,而仅仅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戏谑。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话语在解除语言禁忌的同时,也能发泄人们对生活的不满,是一种解放了的自由。 二、狂欢化的人物形象 狂欢化文学中,有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