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职高考古诗词复习教学探析
中职高考古诗词复习教学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语言习惯、题材与思想内容、意象意义、信息暗示四方面探讨了中职3+证书高考古诗词复习的方法。通过分析,阐述了古诗词复习教学如果能够从多个角度入手,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复习 语言习惯 思想内容 常见意象 暗示信息
近年来,中职3+证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由原来的2道题6分增加到3道题9分,它在整个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由于古代诗歌距离我们现在时间间隔较长,又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导致大部分同学普遍认为高考诗歌鉴赏题很难,答题时无从下手,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笔者连续十年从事高职高考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对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讨,初步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读懂诗句表达的意思。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和古代文言文一样,诗歌语言也会有词类活用,倒装语序的特点,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如《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欢悦”的意思;“空人心”,“空”,消除的意思,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消除”。如果学生不懂词类活用的知识,对本句诗的理解将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会出错。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遭遇知人论世,学会展开联想和想像,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
二、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诗歌内容(题材)和思想内容。古代诗歌内容广泛,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类别,会对我们鉴赏诗歌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从不同的鉴赏角度入手进行鉴赏。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山水田园诗,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咏物诗,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如虞世南的《蝉》。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杜牧的《赤壁》。边塞诗,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或思乡,或责怨)的。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如王昌龄的《出塞》。羁旅行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送别诗,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消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惋;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送元二使安西》,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重视意象的捕捉。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古诗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因此,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不管怎么设题,最终都要回归到“景(物)”与“情”上来,即用什么“景(物)”抒什么“情”,“景(物)”和“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