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民社会形成的基石与障碍.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市民社会形成的基石与障碍

中国市民社会形成的基石和障碍 魏小羊 (西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重庆 401120) [摘要]: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市民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政府治理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正是市民社会能够支撑政府完成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的管理,进而增进社会的公共福利。本文论述了当下中国市民社会的现状、发展基础和障碍等,反思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从而为政府做好现代化过程中复杂社会事务的管理打下基础。 [关键词] 市民社会;社会团体;社会参与;政府治理 市民社会就是广大公民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社会。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公民个人追求多元化利益的发展,市民社会显现出来了其巨大的活力与生产力。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政治实践已经证明市民社会拥有对于现代国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时期为了延续改革开放的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我们的市民社会迫在眉睫。本文简单地理清了在中国培育市民社会的基石与障碍,为我们市民社会的构建提供努力地方向。 关于市民社会的现实研究分析 (一)理论研究 关于市民社会的思考起源于古希腊,后来经过不同时代政治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的完善与发展,市民社会理论已到达了相当成熟的状况,推动指导着市民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治理理论也同样强调了成熟的市民社会对于现代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性。以下分别介绍这两种理论的发展情况。 1、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中,特指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到14世纪左右,欧洲人开始使用“市民社会”这个词,然后从17世纪开始,洛克、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契约论思想家重新提出“市民社会”概念,为人民主权理论提供支撑。 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主张用国家-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替代之前的国家-市民社会二分法。代表人物主要有柯亨和阿拉托等人,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 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兴起了对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而且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政治学界普遍认为建立真正的市民社会是促进“民主和人权事业”的唯一正确途径,“只有市民社会的制度,才能调和个人自由和公共利益经常相对抗的要求。” 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组成。此种含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 2、治理理论的发展 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的发展时首次提出“治理危机”以来,“治理”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开始流行起来。关于治理理论的具体构成要素和含义,虽然各国学者的观点并非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即政府应由原来的统治模式转向治理模式,强调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对社会的治理活动,从而更好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这即是20世纪末兴起的治理理论,其是针对后工业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管理而提出的。治理理论不同于以前的统治,治理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1,统治的主题是政府,权威来自于政府机关,由单一的行政机构来完成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而治理的主体不限于政府,它主张由公共机构、社会机构和个人等来共同完成社会的管理。2,治理建立在政府社会之间协商、互动和合作的基础之上,这不同于以往的政府主导社会管理权。另外,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也强调社会团体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必要性,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普特南在研究了意大利新制度的成功后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一定数量的社会团体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有利于信任、宽容、尊重和互惠互助这些积极的社会理念,这些是对复杂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社会基础。正是在上述的学术背景下,关于社会团体的研究才日渐兴起,社会团体对于现代社会政府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介绍 如同马克思国家观一样,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也是与阶级理论密切相关连的,认为市民社会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市民社会就会消失。马克思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 (二)现实基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之大堪比人类从原始狩猎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转变。经济的巨大发展引起社会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专业分工逐渐加深,同时,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天赋水平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其爱好和价值偏好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化,社会角色日益多元化,人类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即

文档评论(0)

xjj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