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注释学视野中的《苏文忠公诗合注》.docVIP

乾嘉注释学视野中的《苏文忠公诗合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乾嘉注释学视野中的《苏文忠公诗合注》

乾嘉注释学视野中的《苏文忠公诗合注》摘 要: [HT5”SS〗乾嘉学者冯应榴撰有《苏文忠公诗合注》,该书汇集宋代王十朋的集百家分类注、施顾注、清代邵长蘅等补施注、查慎行注、翁方纲注等苏诗旧注,选用了较佳的版本,并对旧注的引文错误进行了考订。在此基础上,冯应榴又受乾嘉时期重视考证的诗歌注释风气影响,将史实考证的方法融入到“以史证诗”的诗歌解释思路中,将“以史证诗”方法升华为“寓考证于注释”的释诗方法,对旧注的编年、人物、事件、地理、职官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精确的补正。冯应榴的合注,是苏诗注释史上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史实考证;寓考证于注释;诗歌注释 中图分类号: K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5-0128-07 冯应榴(1740一1800),字诒曾,号星实,晚号踵息居士,浙江桐乡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历官至鸿胪寺卿。著有《苏文忠公诗合注》(以下简称“《合注》”)、《学语稿》等。《合注》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最早刻本为乾隆六十年(1795)的踵息斋刻本,后有冯应榴之孙宝圻的同治七年(1870)重刻本。《合注》为五十卷编年本,汇集了冯应榴能看到的苏诗历代旧注,其中包括:(1)宋刊五家《集注东坡先生诗后集》;(2)题名王十朋所编《集百家分类注东坡先生诗》(以下简称“类注本”);(3)施元之、顾禧、施宿《注东坡先生诗》(以下简称“施顾注本”);(4)邵长蘅、李必恒、冯景删补施顾注本而成的《施注苏诗》;(5)查慎行的《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以下简称“查注本”);(6)翁方纲的《苏诗补注》,最后加上冯应榴自己的补注,称为“榴案”。 《合注》以精于文献考订与史实考证而受到历代研究者的好评。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指出:“窃谓王本长于征引故实,施本长于臧否人伦,查本详于考证地理,先生则汇三家之长,而于古典之沿讹者正之,唱酬之失考者补之,舆图之名同实异者核之,以及友朋商榷之言,亦必标举姓氏,其虚怀集益又如此。若夫编年卷第一遵查本,其编次失当者随条辨正而不易其旧,则先生之慎也。……是书出而读苏诗者可以得所折衷矣。”[1]2636吴锡麒则认为:“人皆称其诠释之学精,余独叹其兼总之功大。” [1]2638本文拟重点探讨在乾嘉时期重视考证的学风的影响下,《合注》对“以史证诗”方法拓展升华而成的“寓考证于注释”的方法。 一、《苏文忠公诗合注》的注释学背景 清代学术的根本是重视实证,反对宋明理学一昧用“心解”的方法追求“义理”。清代学术的核心是古典的考证学,无论经、史、子、集,清代学者一律先视作历史文献,治学基础包括: 1、文献学:版本、校勘、辑佚、辨伪;2、语言学:文字、音韵、训诂; 3、历史学:名物、地理、职官、典制、史实等的考证。 在这种学术背景之下,清代诗歌注释者普遍认为,前代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作品,而且是一种历史文献,甚至首先将前代诗歌看作历史文献,其次才兼及文学作品的属性。对于清代诗歌注释者来说,理解诗歌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以意逆志”式的“心解”,最先应该考虑的是突破注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历史隔阂,知其人而论其世,才能接近作者的本意。于是,清代诗歌注释者将重点放在“知人论世”方面,解释诗意普遍采用“以史证诗”的方法,务求以史实为根据。这种解释思路,在清初康熙年间就已经深入人心。例如,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序》认为:“爰是校理旧文,芟柞浮蔓。搜遗补逸,不欲为空谬之谈,亦不敢为深文之说,总期无失作者本来之旨而已。”[2]赵殿成认为解释诗意必须以史料为凭据,并且对诗歌的意旨不敢挖掘太深,以免胶柱鼓瑟,甚至于求深反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自序》亦云:“学者不察其本末,以才人浪子目义山,即爱其诗者,亦不过以为帷房暱媒之词而已,此不能论世知人之故也。予故博考时事,推求至隐,因笺成而发之。”[3]对李商隐诗这类托意深远的作品,要推求其意旨,更强调以史实为依据。此外,钱谦益的《钱注杜诗》等注释作品也普遍使用了“以史证诗”方法以考释时事。 因此,诗歌中凡是具有历史考证意义的各种因素,包括诗歌编年、人物生平、历史事件、地理、职官、典制、名物、风俗在内,成为注释工作花费精力最多的环节。这类因素,清代诗歌注释者一般统称为“时事”,如《读杜心解》的作者浦起龙指出:“凡注之例三:曰古事,曰古语,曰时事。”[4]所谓“古事”与“古语”,一指前代书籍中的故事,一指前人诗文作品中的语词,合起来就是诗歌研究者常说的“典故”。而“时事”则是相对于作者而言的,指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具体的历史事件。 在这种学术思维的影响下,康熙年间的苏诗注释者查慎行,尽管本人是著名诗人,但其补注苏诗,却较少探讨苏诗的文学属性,而将重点放在地理、职官、人物生平与史实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