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的护理.ppt
典型的“三低”症状 行为缓慢、生活被动; 兴趣缺乏、回避社交; 严重抑郁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和行为。 意志活动减退: 典型的“三低”症状 睡眠障碍(早醒)、乏力、便秘;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等; 躯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 躯体症状: 伴发症状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嗜睡等 食欲下降、性欲下降、体重减轻 焦虑:与现实不符的紧张、恐惧 躯体不适感:可涉及各个脏器 精神病性症状:罪恶妄想、被害妄想 躯体症状重或焦虑症状重时可能掩盖抑郁症状 抑郁的多种表现形式 神经衰弱 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药源性抑郁 心境恶劣(慢性疲劳综合症) 隐匿性抑郁:反复多次内科检查、治疗无效者 抑郁症自杀的危险因素 严重的抑郁情绪,顽固而持久的睡眠障碍 伴有自罪妄想、严重自责及紧张激越 家庭支持系统差 有抑郁和自杀家族史 有强烈的自杀观念,或曾经有过自杀史 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儿童期的经历 儿童期双亲的丧失 儿童期缺乏双亲的关爱 儿童期受到虐待,特别是性虐待 儿童期的其它经历,例如由于各种原因失去朋友或不能与成年人保持正常的关系和进行正常的交流 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人格因素 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征的个体 具体表现为: 过分疑虑及谨慎,力求完美 道德感过强 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关系 出于维护躯体安全感的需要,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 限制;或回避与人密切交往或职业活动等。 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社会环境 婚姻状况的不满意(离异或、分居或丧偶的个体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婚姻状况良好者,其中男性更为突出) 经济状况 生活事件,特别是持续时间在2-3个月以上的生活事件对个体抑郁症的发生构成重要的影响。 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躯体疾病 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癫痫) 慢性躯体疾病(如心肌梗塞、糖尿病、甲减、恶性肿瘤等) 自杀迹象 写遗书 整理旧物 突然关心他人??? 了断社会关系 收藏药品、刀、绳等 关注抑郁症 关注情绪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出现持续的忧愁与烦恼,应尽快寻求帮助 轻型抑郁时,可以靠心理疏导、换环境、运动等方式调节。重度抑郁时,必须依靠药物 现有的药物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症状 抑郁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2W 排除标准 双相障碍 反复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的发作,时而情感高涨,时而情感低落,发作期缓解 病程2W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教学目标 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躁狂)的护理; 熟悉: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 了解: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和治疗原则; 学习心境障碍的重要性(1) 1、隐匿性抑郁症(masked depression) 情绪的抑郁表达不良 情绪的躯体表达加重 常见主观有慢性疼痛 心慌、胸闷、痛及憋气等 学习心境障碍的重要性(2) 2、躯体疾病伴发抑郁 内科住院患者中约有1/3伴抑郁症 糖尿病—— 14~18% 晚期肾病—— 22% 癌症—— 20~45% 中风者—— 33% 帕金森—— 1/3(约33%) 综合性医院内科区417例躯体疾病患者 中度以上的抑郁患者约为23.7% 重度抑郁症患病率3.4% 内科医生的识别力仅为10.5% 情绪:受一定意识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 与有机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否满足有关。 情感:对事物的好恶态度、道德性。 受社会关系的影响。爱国(情感)----怒火(情绪) 心境:是一种持续、微弱、不受意识控制 较广泛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状态。 基本概念 一、情感性精神障碍概述 又称心境障碍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定义及主要特点 ?2、流行病学资料 (1)发病率 ?我国, 1982年,12个地区,患病率为0.76‰; 1992年,7个地区, 为0.83‰。 ?同一时期,西方国家为2-25%。 (2)预后 患者病后70%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 近10%完全丧失社会生活能力; 20%在较长时间不能工作或从事完整的社会功能。 3、病因及发病机制 综合作用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