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商合道-经济和伦理价值生态.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士商合道-经济和伦理价值生态

士商合道:经济和伦理价值生态   摘要:本文以汉代田庄经营作为中国儒商的起源与典型之一,探求经济与伦理两种重要价值实现生态统一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将统一根由归结为中国传统中的两种文化与精神,即士精神与商精神的合和,提出士商合道是优化经济与伦理价值生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商业伦理;儒商精神;商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092.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5-11 作者简介:孙晓燕(1972-),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商贸流通、商业文化;杨秉强(196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商业史、商业文化。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观点认为:天地自然万物、人类行为万事,皆以“道”为根源和归依。我们对于中国古今一切物与事,似乎也可以以“道”为逻辑认识起点。本文以道为基本线索,按道的内涵、发展及体现来安排叙述顺序与层次:首先,在本体、本识方面,各家如道家(天道)与儒家(人道)虽异论但皆合旨道一;其次,在落实、承当方面,四民如士民与商民虽异业但共担道义;再次,将天道、人道、士道、商道具体落实、展开为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探求两者合理的与现实的结合与过程;最后,在历史实践方面,论证经过士与商的求道、体道、弘道等不懈追求——汉代,藉由田庄模式,率先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实现了天道与人道(士道与商道、必然之道与应然之道、经济之道与伦理之道、效率之道与公平之道等)的全息联动、有机贯通与合和统一。 一、理论背景:天道人道 中国古代有关“道”的种种论述,也是本文“士商合道”主题的逻辑认识起点。下列史料陈述,既为我们提供形而上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论述分析汉代田庄提供了基本的历史与事实背景。 (一)道家天道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规律性等。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地法天,天法道,天道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向抽象化发展。略后于老子的商家杰出代表范蠡,也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有可能受到老子道论的影响,范蠡曾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 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的观点又和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有所不同。 老子之道如果是纯道,上述范蠡思想相比之下则是驳道,颇似后来的黄老之学。道家与黄老的自然天道观对后来的司马迁及整个汉代思想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他写作《货殖列传》、叙商道及汉代人处理各种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西方经济学家魁奈认为,中国人用天道而取代“人格神”的理路,让人“惊奇与羡慕”不已。他以西学方式诠释天道为“自然秩序”。 (二)儒家人道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儒道合一,而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易传》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作:“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但两相比较,道家多言天道,强调自然之道,是后来商道之所据;而儒家则更重人道,强调应然之道,是士道之所依。 春秋子产之“天道远,人道迩”明确将道的重心由天转向人。道在儒家代表性经典《论语》中出现35次,基本上都是指人道,如:“吾道一以贯之”,“道不同不相为谋”,“文武之道莫不有道焉”等;道在《孟子》中出现110次,“圣人之于天道也”,指自然与人际关系,其它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都是讲人道;儒家其它经典也几乎皆以道为旨:《大学》之道讲三纲八目;《礼运》则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都是讲人道。 (三)百家合道 《庄子·天下》言道“无乎不在”,“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按上述将“道”分为天道与人道、道道与儒道其实既不合于道家追求、也有悖于儒家理想。 首先,道是所有思想观点的终极立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大传统的精英思想,还是作为小传统的民间信仰,诸子百家,百姓日用,大家思想可以相左、观点可以对立,但无不以道作为立论的最高终极依据。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马王堆汉墓中那幅著名的T形帛画中,天上、人间、地下有三重世界的叠合,到最下面一层,是一个怪人以双手加上头顶支撑着上面的三个世界。一种文化、一种知识或一种思想也有支持的起点和终极原则[1];神学家蒂利希说,“这些终极原则和对它们的认识独立于个体心灵的变化和相对性之外,他们是不变的、永恒的光。既显现在思想的基本范畴里,也显现在逻辑和数学公理中”[2] ;古代中国人则把它叫做“道”。 对此,西学观点同中有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为世界建立了一个最高的终极依据称“绝对精神”,有人说似中国的“道”,但黑氏认为:绝对精神在本质上就存在着自我否定因素,由此展开世界,并通过否定之否定而最终返回自身。而中国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