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当前现代化通信(讯)技术在侦查实战中应用剖析
对当前现代化通信(讯)技术在侦查实战中应用剖析 在社会形态基本实现信息化的背景下,“情报信息主导侦查”的模式将是常态,侦查工作的整体形态逐步向信息化转型,侦查工具、侦查手段、侦查思路都应该向信息化靠拢,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该文通过对当前现代化通信(讯)技术手段归纳总结,比较了国内外通联技术在侦查实战中应用前景,并对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难点分析,最后达到在侦查实战中发挥重要效用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今年6月底公布的统计报告中指出,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91亿人,移动电话持有人超过11亿人(不排除一人多机现象),均为世界第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极为迅猛,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无不受之影响。社会实体在相互的通信行为中形成了各种通联关系,社会组织的通联关系交织形成了通联关系网络。随着关系网络的变化,人们大部分的社会交往活动已包含在各类信息载体之中,目前广泛应用的通信媒介包括手机通信、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工具、网上社区、博客和最近火爆的微博、“找朋友”等。而传统的社交活动如写信、聚会等方式也在电子信息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社会交往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被各类犯罪组织和犯罪嫌疑人利用,达到进行高效违法犯罪活动或用以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从绑架、民族分裂组织谋划恐怖活动,到恶性刑事案件,再到电话欺诈、网络金融盗窃等犯罪活动无不涉及通联行为。而通过对上述团伙或犯罪嫌疑人的通联行为的收集、研判、组织归纳,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其进行碰撞、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对目前大部分刑事案件而言,是能够发现犯罪人蛛丝马迹,达到为侦查破案服务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融入刑事侦查领域,经过近年来的跨警种系统集成建设和不断深化的侦查理论创新,信息化侦查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情报信息主导侦查”的模式。在此背景下,对犯罪组织和犯罪嫌疑人通联行为的分析与技术侦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服务侦查打击犯罪的潜力。也符合孟建柱委员(时任公安部长)在2011年底全国公安局长会上提出的“充分发挥各警种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多侦查手段同步上,不断技术创新为实战服务”的思路。因此我们有必要展开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籍以探寻一整套切合实际,服务实战的通联分析与技术侦控方法。
通联分析概念由国内尹伟中博士首先提出,目前国际上对于通联技术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固定和移动电话信息分析。而我们认为在当前通信(讯)快速发展,手段类型丰富的背景下,有必要将通联的概率广义化。通联行为是作为人们基于某种目的,借助某种工具(载体)或以某种方式进行通信(讯)联络的行为。通联行为技术侦控是指,侦查主体依法对犯罪组织、嫌疑人或相关人员的通信(讯)联络方式、行为、中介媒体,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进行提取分析与侦控的侦查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信技术在及时性、无国界、易交互,高效性等方面的发展,让各类恐怖组织和犯罪嫌疑人的暴力、违法活动更加难以追踪和查找证据。世界各国政府和警方均积极开展了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有关通联信息挖掘处理和通联行为分析方面的科学研究。2003年美国利桑那大学提出了“情报与安全信息学”(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的概念,之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IEEE合作每年召开ISI国际研讨会,我国中科院于2005年也拉开了有关ISI的研究序幕,在新型网络化计算平台上开展数字网络化社会动态分析的研究。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每年的研究项目中专门有一个领域叫做行为与社会科学,其中就有不少涉及与社会通联行为分析相关的内容。我国的各大院校也逐步启动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但它们的研究重心更多的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流量分析、安全日志方面的态势分析,而对更加广泛的社会网络通联行为则有待进一步研究,至于将通联分析与侦控技术进行关联分析的成果则很少。因此,本文提出通过研究分析犯罪嫌疑人的通联行为,综合运用通联信息的多维关联,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关联线索,找到犯罪嫌疑人刻意隐藏、更改或删除的痕迹,为侦查破案发挥实效。这种对通联分析与技术侦控进行全方位、多层级、多视角的探讨无疑是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的。
(三)应用前景
据统计目前我国羁押服刑的犯罪人员初次犯罪年龄15岁—30岁阶段的比例占所有犯罪人员中比例为80%。而某市对其关押的18岁—30岁犯罪人员调查统计,80%的人有上网的习惯,96%的人有使用手机的习惯(尚缺少全国性统计数据)。据最新统计,在5.91亿网民中,其中4.64亿网民有通过手机上网习惯,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78.5%,而11亿手机用户(不排除一人多机)中有3.88亿人还使用手机上网。从以上数据的交合关联,我们不难得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