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合理使用抗生素(李国顺)
合理使用抗生素 李 国 顺 半个多世纪抗感染治疗,认识上取得很大进展: 一是把抗感染的起点放到增强宿主防御机能上; 二是根据病原体基因分析,研制药物攻击的靶位 点。 大量抗菌药物涌向临床,不合理应用乃至滥用现象 十分严重。 我国抗生素使用特点 1、使用率高:卫生部﹤50%,WHO30% 2、使用起点高(无指症) 3、送检率低 4、合理性低 ,抗感染治疗面临新的挑战。 1、感染病原微生物变迁; 2、耐药菌株大量出现; 3、难治性病例增多。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变迁 60年前细菌感染占90%,近20年细菌感染下降,急性病毒和真菌感染开始威胁人类生命,全球有超过4千万人感染HIV且以每天16000新发病例速度增长,白色念珠菌感染从1986年至2002年已由5%上升至 52%。 感染菌株发生变化,新菌种不断出现(近30年发现32种),感染菌谱G-杆菌增多。 真菌在医院血行感染的发病率位于第四位,有25%-50%发生在ICU,使ICU病人死亡危险增加2.9倍, 细菌耐药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欧洲60%,日本41.2%,美国48%,北京44%,上海72%。 98年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结核菌初始耐药率28.1%,复治耐药率48.1%;同时WHO估计全球有5千万人感染耐药的结核菌,并发表“The return of an old nemesis”让大家关注结核。 Increasing Resistance of S.pneumoniae to Levofloxacin in Hong Kong Ho et al.Antimicrob Agents Chemo 1999;43:1310-1313 Ho et al. J Antinicrob Chemo 2001;48:659-665 Prevalence of Levofloxacin MIC≥4mcg/Ml 1995 1% 1998 6% 2000 13% Patients ≥ 65years 17% Adults with COPD 25% 难治性病例增多 患者年岁大,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等发生难治性院内获得性感染。 英国Peter Cole 永恒三角理论 病原微生物 宿主 内环境 常用的抗菌药物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抗菌药物相继问世,近10多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有300多种,常用的20多种分属四大类: (1) ?-内酰胺类:包括天然和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单环菌素和碳青霉烯类,均含有?-内酰胺环。 常用的抗菌药物 (2)氨基醣甙类:它是一组含氨基糖分子的碱性化合物,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释放,使胞膜通透性增加,胞质外漏,达到杀菌效果,并有PAE。 该组药毒副反应均较大,尤其对第8对脑神经和肾脏毒害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新一代产品奈特米星(力确兴),依替米星(悉能)等毒副反应明显减少。 常用的抗菌药物 (3)大环内酯类:传统认为是一组抑菌药,属浓度效应型,提高Cmax/MIC比值(8)有杀菌作用,制菌谱广,几乎覆盖社区获得性肺炎所有病原体。美国胸病学会(ATS)推荐:病原不明的肺炎首选药。近年来耐肺炎链球菌逐年增多。 常用的抗菌药物 (4)喹诺酮类:发展快,分为四代,62年研制的奈啶酸,73年吡哌酸为一、二代,因制菌谱窄,易发生耐药已被淘汰;78年在结构式第6位上加氟,增强对G-杆菌效力,提高对G+菌作用,改称为氟喹诺酮属第三代,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较强,组织和细胞内浓度高,血中半衰期较长,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再加上使用方便,价位适中等优点,被临床和厂家看好,展开“沙星大战”。 近年研制的四代产品(如司帕、左旋氧氟、加替、莫西沙星),扩大制菌谱(支原体、衣原体、抗酸菌等),进一步减低不良反应,尤其莫西沙星(拜复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