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作用靶点预省略效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探索中的应用关宏炜.pdfVIP

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作用靶点预省略效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探索中的应用关宏炜.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OI :10.19540/ki.cjcmm021 网络出版时间:2017-09-28 06:16:14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2272.R0616.042.html [收稿日期] 2017-07-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通信作者] *徐丽君,副主任药师,Tel:(027E-mail:xlj0904@ [作者简介] 关宏炜,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西结合内分泌,E-mail:ghwtjzxy @163.com 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作用靶点预测、有效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 探索中的应用 * 关宏炜, 徐丽君 , 董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30 ) [摘要]中药现代化研究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反向对接技术也逐步成为中药 现代化研究的有利工具,将一个小分子药物对接在一组临床相关大分子靶标的 潜在结合腔中,通过对结合特征的详细分析,根据结合紧密程度对靶标进行排 名,从而潜在地鉴定可能与其作用机制或副作用相关药物的新分子靶标。近年 来,为了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筛选中药有效成分以及寻找药物作用于疾病的 靶点,反向分子对接技术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该研究通过文献综 述,总结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应用于中药作用靶点、有效成分筛选及中药潜在作 用机制探索的情况,为中药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药;反向分子对接;对接软件 ;数据库 Application of reverse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 in target prediction, active ingredient screening and action mechanism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 Hong-wei, XU Li-jun*, DONG Hui (Institut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 [Abstract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moderniz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worldwide trend. Reverse docking technology has also gradually become a useful tool for TCM modernization. It involves docking a small-molecule drug in the potential binding cavities of a set of clinically relevant macromolecular target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was used fo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