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模板与钢筋--混凝土材料塑性表现的双重逻辑 model and steeltwo representational logics of plasti city of concrete.pdfVIP

模板与钢筋--混凝土材料塑性表现的双重逻辑 model and steeltwo representational logics of plasti city of concrete.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板与钢筋--混凝土材料塑性表现的双重逻辑 model and steeltwo representational logics of plasti city of concrete

混凝土 研究 : moDel anD sTeel Two represenTaTIonal logIcs of plasTIcITY of concreTe 模板与钢筋 ——混凝土材料塑性表现的双重逻辑 撰文 张翼 陈录雍 广州同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摘 要 回顾了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学中的发生及发展历程,以混凝土的塑性表现为讨论对象,分别从外塑的“模 板逻辑”与内塑的“钢筋逻辑”两种视角出发,观察和阐释混凝土在技术操作及美学表现上的普遍方 法,进而对一系列混凝土建筑名作加以比较分析。希望通过这些浅度的梳理,对认识、研究、操作混凝 土材料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混凝土 模板逻辑 钢筋逻辑 表现 混凝土小志 混凝土是以作为胶凝材料的水泥添加作为骨料的砂、石混合而成的材料。砂、石材料上古时代便应用 于砌筑结构,不难想见,混凝土材料的独特性更多来自于水泥。 西方建筑史上对水泥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2世纪左右——生活在维苏威火山之麓的罗马人发现了火山 灰的水硬性,这也是水泥区别于石灰的根本特性。罗马人用火山灰拌制的灰浆砌筑起来的构件有着极强 的整体性,尽管它看起来仍像是“砌体”,但从古罗马废墟的拱顶遗构(图1)中不难看出,经过这种灰 浆的粘接,结构破坏后并没有沿砌缝分崩离析,而是如巨石般整体坠落。在这里,灰浆的作用已远不止 于连系砌块,而是成为实现强度的主力。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征是:典型的砌筑工艺都追求将砌块交接 面尽可能磨平以提高其抗压强度,而在上述遗构中,石块却不甚规则,这说明砌块已脱胎为骨料,尽管 在构造上仍近于砌筑,但在结构实质上已堪称混凝土无疑。 人工水泥则一直到18世纪中叶才出现,英国人在抢修灯塔的工程里无意中煅烧了掺杂有大量粘土 图1 古罗马遗构中的坍塌砌体 的石灰石来制备石灰,这一操作刚好模拟了火山灰成灰的过程,也实现了被后人称为由“生料”到“熟 料”的转化。1924年,亚斯普丁为“波特兰水泥”(即普通硅酸盐水泥)申请了专利,标志着人类正式 掌握了现代水泥的生产技术。 水泥的大规模生产直接导致了混凝土技术的兴盛。一方面,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呼唤更高效的建造技 术;另一方面,若仅把水泥用来制备砂浆以辅佐砌筑,是远远不能发挥水泥强大的胶凝特性的。建造技 术的变革已成众望所归,混凝土技术的普及则推动了现代主义的来临。 形式困境 图2 奥芬巴赫的混凝土景亭 砖欲成为拱,木材欲为楣梁框架,几无疑义,这些都源自材料本身固有的单元形状、力学特征和建 造逻辑。然而,混凝土在拌制前呈堆积状,加水拌制后呈流态,全无所谓“单元形状”可言,我们也就 无从推测它可能主张的建筑形式——这是那些手握混凝土技术的建筑师们所面对的最大困境。也由此, 早期的混凝土结构多模仿砌筑或框架结构的形态。 图3 柯布西耶的Monol住宅外观图 奥芬巴赫于1879年为德雷琛公园园艺展所设计的混凝土景亭就是一例(图2)。基于混凝土卓越的 整体性,在有限的跨度内本无起拱的必要,“十字拱”的形式显然来自对砌体结构的模仿。同类的模仿并 不仅限于早期,柯布西耶在他的莫诺尔住宅(Monol)(图3)中也“师法”了拱结构,尽管其平缓的拱面 颇具加泰罗尼亚拱遗风,但拱脚处的水平段处理却有悖砌筑拱结构的基本传力原则。当然,混凝土作为抗 压材料,在大跨度结构中起拱实属必然,这不仅见之于欧洲早期的混凝土桥梁工程,也在混凝土大师奥古斯 特·佩雷的大跨度建筑(图4)中得到印证,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旦结构规模缩小,起拱做法便不复成立了。 图4 佩雷的埃斯德服装厂 34 张翼 广州同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东西方建筑史,造 园史,现、当代建筑技术。作为“同尘讲座系列”主讲,主持“西方古代建筑史 系列”、“西方现代建筑史系列”、“中国古典系列”、“技术思辨系列”、

文档评论(0)

118zhuanq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