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宜昌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

宜昌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 主要包括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内容: 概论 地貌特征及地质环境 地震历史活动及地震危险区划 规划编制依据、模式、范围及规划期限 规划指导思想及抗震防灾基本目标 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 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及规划措施 中心城区震害预测 地震次生灾害防御 避震疏散规划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一、概况 宜昌市下辖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五个县和宜都、枝江、当阳三个县级市以及西陵、伍家、点军、猇亭、夷陵五个区。全市国土总面积21084平方公里,总人口406.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1%,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4.91亿元 二、地质环境 宜昌市在区域大地构造上位于新华夏系一级构造单元的鄂中沉降带,鄂西隆起带淮阳山字型两翼反射弧砥柱和长江中下游区域东西构造带以及黄陵旋卷构造的相汇处。湖北省内西部的两大断裂带:丹江—鹤丰断裂带与竹山—江陵断裂带在宜昌北部交汇。 三、地震历史活动及地震危险区划 四、规划编制依据、模式、范围及规划期限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国家相关的法规;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宜昌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 规划编制模式及规划工作区: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宜昌市是位于地震烈度为6度地区的大城市、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按2类模式进行编制,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按二类规划工作区的标准进行抗震防灾规划的各项工作。 本次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82个规划工作区。 规划范围: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即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猇亭组团、晓溪塔组团,总面积325.94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76.2万人,近期规划人口92万人,远期规划人口125万人。 规划期限:近期2007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五、抗震防灾基本目标 设防标准:抗震设防基本烈度6度 基本目标: 城市在遭遇多遇地震时,城市的一般功能正常; 城市在遭遇抗震设防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 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 复生产,人民生活基本正常; 城市遭遇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 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六、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 宜昌市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为沿江带状加沿江组团,主城区的用地开始从沿江阶地跨越东山垂直长江向纵深腹地拓展。 本次规划共收集实际工程地质钻孔资料 个。 城市建设用地抗震适应性评价如下表: 七、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及规划措施 本次规划对城市供电设施、供水设施、通讯设施、燃气设施、粮食供应、消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及交通运输设施等生命线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抗震性能评价,并找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规划措施。 八、中心城区震害预测 本次规划是根据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及对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进行震害预测的。 现状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统计情况如下表 现状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为4218.54万㎡; 预测2010年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约为5244万㎡; 预测2020年中心城区各类建筑物总量约为7500万㎡。 九、地震次生灾害的防御 宜昌市中心城区潜在的次生灾害源点主要有三类即:有毒、易燃、易爆等源点。 本规划对上述三类潜在次生灾害源点的分布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并确定了二级地震次生灾害防御的规划措施。 即:源点内部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措施; 市级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措施。 十、避震疏散规划 中心城区避震疏散人口预测表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是城市居民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中小学操场,抗震性能较强的公共设施及高层建筑物中的避震层(间)等,其主要功能是供附近的居民及流动人员临时避震疏散的过渡性场所。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是城市中面积较大、人员容置量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及绿化隔离带等。其主要功能是在灾时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主要场所。 本次规划在中心城区共确定了45块固定避震场所,总面积约为519公顷,可供避震疏散人口约104万人,足以满足中心城区震害发生时避震疏散的需求。 中心城区紧急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 中心城区固定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共2页) 中心城区固定避震疏散场地抗震安全要求(续前页) 十一、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第140号令,规划中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保护措施。 汇报完毕 谢谢观看 * * 规划成果组成:文本、图册及说明书 远安 兴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