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讲:绪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讲:绪论

中华传统文化第一讲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与特质 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几个问题: 1.对传统文化如何评价? 文官制度、士大夫对皇权的约束VS缺乏制度、专制集权 2.传统文化可否简化为儒家文化、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佛道教的影响 3.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 西方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 4.传统文化是现代问题的解药? 现代问题的根源,了解传统才能了解现代。 5.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现代? 博物馆式的鉴赏?满怀深情之复古?传统文化究竟是否保有生命力? 6.你们的问题——学习传统文化有什么用? 学习传统文化所应具之信念 钱穆:《国史大纲》: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算一个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传统文化的基本层面 一、天道与天命问题(形上层面) 天命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渗透在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政治伦理观念(形下层面)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德治思想,“汤武革命”的朝代更替理念,王道理想,以及历代政治制度。 三、个体生存信念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传统社会生活与个体生命印记 参考教材(暂拟)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史大纲》 讲课及考察方式 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课堂任务 教师在第12周提供命题供学生选择,第17周提交研究报告,或由学生自由命题,提交学期论文。(须遵守学术规范,提交真实思考和研究结果) 讲课大纲 绪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与特质 经学篇(上):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经典的形成与时代背景 经学篇(中):六经概述与十三经源流 经学篇(下):经学的影响与衰落 子学篇(上):儒道相争与礼崩乐坏 子学篇(中):名墨法阴阳诸家的昙花一现与秦并六国 子学篇(下):汉儒之集大成与文化统一 史学篇(上):《左传》不传《春秋》 史学篇(中):汉史双壁——《史记》与《汉书》 史学篇(下):历代官修史书提要 文学篇(上):历代文学体裁演变概述 文学篇(下):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隋唐佛学、禅宗思想 总结与考查:传统文化的修学心得与兴衰反思 传统文化的内核与载体 中国文化的几个特质 一、修身(德智统一) 通过学习以改变自我和社会 独特的道德理性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鲁国大夫叔孙豹:“立德、立言、立功”。 董仲舒以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伦理讨论中注重经验和实践,较少讨论一般性或规范性的标准和原则 ——招致西方学者的批评 康德:整个东方找不到哲学……他们的导师孔子在其著作中设计的不外乎为君王所设计的道德学说……德性概念和道德概念从来没有进入中国人的头脑…… 儒释道修身思想简括 儒家修养论:以养心为主体,进而扩大为身,家国而至天下大业。其对象是与人相和,即和于人。 道家修炼论:以练身入手,后而与本心本性初心相和,直到与自然界及万事万物和为一体,最后能达到以心御物的境界。其对象是与自然相和,即和于自然。 佛家修行论(以禅宗为代表):佛教的禅宗,跳开的理论的內在工夫,直接进入做工夫,即行的方式,直接去做;但是一個行为的背后若沒有推动力是无法成行的,故禅宗理应是“心身并进”的一种修行的工夫。其对象是回归本性,即佛性,此时无分別心,无人与我之別,无物与我之分,万物皆是我,我既是万物也。 2.关系中的自我 不适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两种极端 ——从自私自利或屈己为他的角度考察中国哲学中的自我皆矫揉不实 自我在关系与情境中呈现: 自我与天 自我与他人——五伦 3.和谐 社会和谐从中国哲学最初的思想家开始,就是他们关心的头等大事 人-家-国-宇宙 实现和谐的不同进路: 儒家-导人向善的制度 墨家-法制化,以实现利他主义 法家-法制化,以实现对百姓的控制 道家-质疑社会秩序的齐同,甚至质疑人类中心论 (道家的和谐与众不同) 绪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与特质 一、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起源 华夏文化的起点 1、尧舜——《尚书》、《论语》 2、黄帝——《史记》 (《尧典》所载的完美政制:虞廷九官) 唐虞、陶唐氏:今山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