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给大学新生的四条忠告 知识不等于能力 ? 在很多人看来,上大学的目的不过是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如果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会了编程,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了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那就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了。然而,这种思维无异于将大学生等同于技校生。爱因斯坦说:“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如果把大学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知识、学技术的地方,那么,当这些知识与技术被遗忘殆尽,就什么也没有剩下了。而且,真正决定一名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的,往往并非他在大学期间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锻炼了思维能力。 ? 以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固然有他们的专业优势,他们知道什么叫做印张、勒口、天头和地脚,知道用教材上的原文来谈论出版界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可是,对于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懂得多少术语、知道多少理论,而是要善于分析、迎合、引导读者需求,能够敏锐地发掘选题并从内容到形式、从产品到推广做好这些选题。对于一个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来说,只要他具备充分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他就可以用几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学完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用四年学来的专业知识,而那些科班出身的编辑们如果缺乏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能在工作中学习几十年也策划不了一本像样的图书。 ? “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掌握的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思维能力越强。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一场被称为“新浪潮”的批判性思维运动,这一点已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人的素质差异,本质地不在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量的差异,而在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差异。 ? 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系统的分析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区别于非大学生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将不同的大学生区分出高低优劣时的最终依据。套用胡适的说法,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相当于是“大胆假设”的能力,而严谨、系统的分析能力相当于是“小心求证”的能力。 ? 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藩篱,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界线,但最终学来的思维能力却是相通的。比如,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在上刑法课的时候,对《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无过当防卫制度与原则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在专业课上对于中国进入“两半社会”以后最主要的任务发表了一番奇谈怪论。这两个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考虑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是,他们通过这种思考,最终殊途同归,培养出来的思维能力是相通的。 ? 法学院的学生可能会自恃专业热门而瞧不起历史系的学生,但是,如果这个法学院的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些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之类的简单概念,他恐怕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律师。相反,如果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毕业后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 一切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都是纸老虎 ?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成为了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的一名新生。当时的我没有一点点的自豪与兴奋,埋藏于内心的只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耻辱感。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并且被调剂到了冷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沮丧与失落。像很多大学新生一样,当时的我对于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是盲目崇拜的。可是,当我几年以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 在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公司,数百名员工来自上百所高校,有清华、人大、华中科大等学校的毕业生,也有不少二本、三本甚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我曾对那些同事做过一番仔细的分析,发现他们的工作能力、升迁机会、薪酬待遇与毕业院校似乎没有任何的关系。重点大学毕业的同事中,一位人大的毕业生担任了某分公司的总经理,我一个校友成为了副总,我也担任了项目经理,而有一些却在最基层的职位做了好多年,领着三千左右的月薪勉强维持生计;“草根大学”的毕业生照样参差不齐,有的身居要职,有的任人差使。因为在职员工毕业院校的名气与其工作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公司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对应聘者的教育背景自然就不那么关心了。 ? 有些人喜欢将“出身名门”的教育背景比喻为求职时的金钥匙,可是,在我看来,被名牌大学录取时所获得的与其说是一枚金钥匙,不如说是钥匙坯。如果非得认为名校学生的钥匙坯比非名校学生的贵重,那就当前者是用黄金造的,而后者是用铁铸的。读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锉刻钥匙的过程。等到大学毕业,有些人手里握着了一把成型的钥匙,有些人只有钥匙的半成品,还有些人依然拿着四年前那片钥匙坯。每个用人单位都有一把锁,他们招聘的标准说白了就是看谁的钥匙能将这把锁打开。当一把金钥匙和一把铁钥匙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