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成书源流和版本情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潮州歌册》成书源流和版本情况

《潮州歌册》成书源流和版本情况   摘 要:潮州歌册是用潮汕方言口语表述的以唱为主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其形成年代,《潮州府志》并没有记载。但对于“潮州歌册”渊源及形成的界定,至少可以上溯至明代。若从潮州歌册的结构、形式、演唱、内容来看,潮州歌册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说唱――“说话”和“变文”。到了近代才引起官方的重视,对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并多次结集出版。它对于文字学、方言学、文献学以及民俗文学等科研学科都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关键词:潮州歌册;版本;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07-01 潮州歌册又名潮州歌、潮州俗曲、潮州歌文,是清代道光初年开始流行于潮汕、闽南、港澳台及东南亚潮汕籍华侨聚居区的曲艺品种潮州歌的表演底本。潮州歌是用潮汕方言口语表述的以唱为主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据马风《潮汕文化丛谈》中写到,它是由唐代以来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成。歌文都用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之所以称为“歌册”,可能是因为早期较短的歌文仅凭借记忆诵唱,而无稿本,较长一些的歌文只抄写在纸张上,凌散而未成册,当有了整齐统一的印本之后,就称之为歌册了。(见《别具一格的潮州歌册》吴奎信《文史知识》1997年第09期) 潮州歌册的形成年代,《潮州府志》并没有记载。它作为一种俗文化,特别是女子文化,被封建社会视为“书正歌邪字无曲”而未载入史册,可想而知。但对于“潮州歌册”渊源及形成的界定,至少可以上溯至明代。若从潮州歌册的结构、形式、演唱、内容来看,潮州歌册近似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说唱――“说话”和“变文”。(见《论潮州歌册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吴丽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说话”在隋代已广泛流传,它是一种讲故事的说唱形式,一般以七言为主,内容以说小说、史书、民间故事为主,说话的底本称 “话本”。另一种叫“变文”的民间说唱,内容主要演绎佛经和历史故事。而对照 “潮州歌册”的结构,内容、用词、句法,与“说话”“变文”皆有共通之处,均可寻出其与古代“说话”及“变文”两种说唱形式的传承关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原来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一些取材于佛经或中国民间故事变文也开始在潮州一带流传开来,后经过唐代变文,宋代陶真,元明宝卷、词话等,进而从这一系列流变中分化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弹词。 而弹词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自弹自唱。如《二十四孝》、《娘娘落山》等皆是那时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但在明清时期,弹词虽然十分盛行,但因演唱弹词时技巧性要求很强,且又需乐器伴奏,难以普及大众。同时,弹词抄本除了抄写唱文外,还得给其标注伴奏曲调,所以在传抄时极其繁琐,错漏很多,难以保持其完整性。一些民间文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开始整理弹词唱本,除去繁琐的曲调标注,单录歌文。又因此种刻本即可唱又可读,且无需乐器伴奏,当时深受人民喜爱,一些书商也因此大量刻印刊行,使得弹词刻本开始流行于世。这些刻本题名后大多标有“全歌”字样,如《宋帝?全歌》、《绿牡丹全歌》、《刘明珠全歌》等,群众统称这些刻本为“歌册”。 从简短篇幅、简单内容以及口头流传形式,发展成为编印成册的宏篇巨制的叙事歌册,潮州歌册从弹词中蜕变出来后,又汲取潮州当地的民间艺术营养,结合潮语的语法与音韵,融合潮州民歌、?歌、俗曲等曲艺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和艺术性,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吴奎信在〈潮州歌册溯源〉一文中写道:“依据潮剧《明代潮州戏文五种》论证潮州歌册产生于明代初年,他还认为明代潮州戏文中的唱词其实就是潮州歌册的原始形态。” 潮州歌册自明代产生以后,逐步发展,晚清有了歌文册本至解放约100年间,是潮州歌册广泛流传的兴盛年代。(《别具一格的潮州歌册》,吴奎信《文史知识》1997年第09期) 潮州歌册历史悠久。据郭马风〈旧潮州歌册调查杂记〉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印本,是清咸丰年间潮州李万利商号印的唱本。但后来又在民间发现了更早的手抄本,是?代乾隆年间的重刊本,也就是说它的原刻本可能出版在乾隆时期之前,这样就把潮州歌册刻本文献的出版时间提前了起码一百多年。(详见《清乾隆年间潮州歌册已有刊物刻本》,马庆贤《 汕头特区晚报》 2005 年10 月20日。)而有记载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乾隆至同治年间(1735-1874),潮州府城的李万利等书坊就大印特印潮州歌册(大量的是木刻版)。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潮州先后有老万利、万利生记、万利春记等多家书坊,印制歌册约五、六百部。除民国时期有个别铅印本与石印本外,清代流传下来的均是木刻版本,土纸材料,约三寸半宽,五寸长(约32开本大小),楷书字体,约今之三、四号字体大小,直行板式,每行印四句七言,每句约空出半字作间隔,清楚整齐;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