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O+V+N复合词象似性阐释.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OVN复合词象似性阐释

O+V+N复合词象似性阐释   摘 要:人们常说“自行车修理部”、“鱼塘守护人员”,即运用“O+V+N”的结构;而不说“修理自行车部”、“守护鱼塘人员”,即不运用“V+O+N”的结构,这看似有违SVO语言的句法组织规则。倘若要用V+O的形式,也需加上“的”,成为“V+O+的+N”的结构,转换成具体的表达式,即修理自行车的店,守护鱼塘的人员。这是为什么?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借助于象似性,特别是关系象似性中距离象似性原则的有关内容给以阐释。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关系越近,使用表达它们的词语也就靠得越近。在“V+O+的+N”的结构中,加上“的”字,成为一个名词短语,“V+O+的”作为整体对N的具体含义进行限定,所以不存在语符间距离远近的比较。而“O+V+N”实际上构成了复合名词,之所以将O置于V前,是因为在概念上V和N的距离更近,V可以对N的含义进行更为具体的限定,而O则不能,它只能对V的或V+N的含义进行具体地限定。因为,当我们说鱼塘守护人员时,我们的所指其实是一批守护人员,而不是鱼塘人员,即应首先将这些人员定义为守护人员,其次才能将范围进一步缩小至鱼塘守护人员。简而言之,描述职责的V较之描述职责范围的O与N的概念距离更近一些,因此,在距离相似性的作用下其在表达式层面也靠N更近一些。 关键词:O+V+N结构;V+O+的+N结构;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94-02 一、引言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但是,近代文化人类学家Claude Levi-Strauss则认为:“从先于经验的角度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从后于经验的角度看,它不再是任意的。”而且,许国璋还给出了实际生活中人们抵制“任意性”的实例,其中一个实例说的是有一个学生在记independence(独立)这个单词的拼法时,他将independence分成5段,即:in-de-pe-nde-nce,这里从第二个节点起到最后一个节点都以e结尾,进而构成一段韵语,利于熟记。这个学生虽不懂“音节”划分的规则,可是他找到了“拼法”的窍门,用“形”的手段克服“声”的任意性。另一个实例说的是小孩在学语时常犯的“超类推”(overgeneralization)错误,这其实也是对“任意性”的一种抵制。不论学母语还是外语,任意性只是心理适应过程的一种暂时现象,它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语言特征。对于语言的这种非任意的特征,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首先使用了“象似性(iconicity)”一词,并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 国内对于象似性的研究众多,并且涉及语言表达式结构的各个层面。李世中、杜文礼、延俊荣、贺川生、马秉义对“音义象似性”作了研究;沈家煊、严辰松、王寅、文旭、张克定、秦洪武作了“词汇――句法象似性”的阐释;蓝仁哲、项成东和韩炜、卢卫中则对语篇象似性进行了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借助于前人所提出的关系象似性的诸原则,拟对刘辰诞在《结构和边界――句法表达式认知机制探索》一书的末尾所提出的问题予以一定阐释。 二、关系象似性原则 沈家煊总结出了如下三条关系象似性的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和数量象似性原则。 (一)距离象似性原则 认知或概念上相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向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例如,领属关系分“可让予的”(如“我的帽子”)和“不可让予的”(如“我的母亲”、“我的鼻子”)两类。领有者和领有物之间的联系程度后一类高于前一类。对大量语言的调查表明,两类领属结构成分的距离也是后一类小于前一类。例如,英语中可以说“a hat of mine”或者是“my hat”,可是却只说“my nose”,而不说“a nose of mine”。这都证明了距离象似性的存在。 (二)顺序象似性原则 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因为一般总是认为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有条件,后有行动,所以复合句中原因从句和条件从句大多在主句之前。例如,我们一般说“他倒了杯酒,一饮而尽”,却不说“他一饮而尽,倒了杯酒”;一般说“小明打开电视机,看起了动画片”,却不说“小明看起了动画片,打开电视”。语言的表达式结构总是与经验的先后顺序密切相关。 (三)数量象似原则 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对听话人而言很难预测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成分也较大,形式较复杂。例如:“We ha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