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

PAGE 4                广  东  地  质              第22卷 第1期 刘金山,任 凯: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PAGE 5 广 东 地 质 2007年3月          GUANGDONG GEOLOGY        第22卷 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 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刘金山 任 凯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州 5本文2006年11月收到。参加野外工作的还有刘千红、黄健民、曾茂华、范永久等同志。 本文2006年11月收到。 参加野外工作的还有刘千红、黄健民、曾茂华、范永久等同志。 摘 要 应用地洼学说探讨广州番禺莲花山风景区的构造运动及地壳演化历史,对其古采石场遗迹年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论述了古采石场遗迹之采矿技术方法和工艺特征,其采矿方法是露天开采法与地下矿房采矿法相结合。阐述了莲花山丹霞地貌之物质组成、形成环境等,发现了以狮子岩为代表之典型的古海蚀崖蘑菇地貌。在莲花山北东麓发现第三纪与白垩纪地层接触关系地质界线剖面,地层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论述了4种地质遗迹之规模形态与美学特征,挖掘出由4种地质遗迹所表现的各种特质多种美学意境。描述其旅游资源众多特点及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特点,并对莲花山拟建国家地质公园进行评价及赋分,其结果12项指标总评分得77.5分,完全符合国家级地质遗迹或国家地质公园条件。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丹霞地貌 旅游资源 评价 莲花山风景区 广州番禺  地质遗迹(Geological remains 或 Geoheritage )是地球在长期演化中留给全人类极其珍贵的财富,失而不能复得,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地球过去与未来的钥匙,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保护和永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地质遗迹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原则下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发展旅游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具有巨大作用。利用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资源的最有效措施,是当今国际潮流。因此研究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广州市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莲花山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区,位于广州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属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3°29′22″~113°30′5″,北纬22°00′3″~22°58′54″,面积313公顷。以其丹霞地貌构成的“莲峰观海”美景而被列入“新世纪羊城八景”中,备受游人青睐。还有由二千多年前西汉古南越国王室工匠采矿遗迹,凿痕累累,磨崖千尺,规模之宏大,采矿方法之奇特,堪称国内外稀罕而典型!更有最近发现的以狮子岩为代表的全新世早期古海蚀崖,于丹壁之上横展千米,其壮观伟岸令人叹为观止!再有保存清楚的中生代与新生代之划时代界线剖面,蕴藏着不少重大的科学奥秘。诸多自然遗产共生组合,其自然完整性和丰富多样性均达到完美体现。在地学和美学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试图从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分析入手,剖析其成因机理和科学内涵,揭示内部结构规律和展示科学美,通过描述物质形态特质揭示其美学意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进行评价赋分。通过评分,莲花山拟建国家地质公园得分77.5分,符合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条件。 1 区域地质背景(地壳演化历史) 本文所指区域,是指以莲花山为中心取半径20 km作圆的圈定区域,包括番禺区绝大部分、海珠区以及越秀区和黄埔区南部、东莞市西部(下简称本区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按照陈国达地洼学说,本区位于东南地洼区南部浙粤地穹系的南端中部。 本区自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晚志留世为南岭地槽演化阶段。地壳性质较为活动。断裂作用明显,并由构造运动引起岩浆大量侵入,使得侵入岩浆与先形成的岩层在力的作用下混合生成混合杂岩或片麻杂岩。岩石变质程度深。如莲花山西侧之石基、桥山、东西庄一带中元古代厚度大于3 000 m的云开岩群石英质变质片岩、角岩、千枚岩、二长片麻岩及厚度大于2 000 m的震旦纪变粒岩、板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火山凝灰岩等组成的复理石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就是见证。所代表的古地理环境是大陆斜坡半深海至深海。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岩层褶皱,并产生NW—EW向断裂,地壳性质在很长时间上保持优地槽强烈地活动性。奥陶纪地壳仍保持活动性,在番禺北 晚古生代早泥盆世至中生代中三叠世,本区为地台演化阶段。早泥盆世为地台初定期,中泥盆至早二叠世末为地台和缓期,构造运动趋于宁静,地壳性质较为稳定。地貌上先后表现为河流滨海、滨海湖沼、滨海沙滩、浅海湾等。虽然本区D、C、P地层尚未见出露,但是在钻孔中及本区附近发现的泥盆纪至二叠纪地层中的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粉砂质泥岩、煤层及泥炭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