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评价大气质量长期变化的指数 密特大气指数 美国密特以SO2、NO2、CO、PM和氧化剂5项污染物参数,采用美国大气质量二级指标作为计算依据,计算各污染的分指数,再将各分指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出综合污染指数 该方法要求具备比较完善的监测手段,并要求掌握全年完整的监测数据。MAQI用于评价大气质量长期变化的指数,可每月、每季或每年计算一次每次计算都取近12个月的大气监测结果作为原始数据。 二、大气污染生物评价法 该方法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评价受污染的大气环境给植物生长带来的影响,同样根据这种影响也可放映大气环境受污染程度。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特别是大气污染物在叶子上造成的可见伤害症状及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叶片中污染物的含量,常作为评价依据。 大气污染的生物学分级 污染水平 主 要 表 现 清洁 树木生长正常,叶片面积含铅量接近清洁对照区指标 轻污染 树木生长正常,但所选指标明显高于清洁对照区 中污染 树木生长正常,但可见典型受害症状 重污染 树木生长受到明显伤害,秃尖、受害面积达50% 三、经济学评价(略) 第五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内容 短期的最大落地浓度及距源距离;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程度及范围; 不利气象条件下对保护目标或敏感点的影响以及浓度分布图; 对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变化; 对没有配给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必要时对有害气体的无组织排放,计算卫生防护距离。 正态分布下的大气扩散模式 一、污染源 污染源对污染物的影响很大,从污染源考虑污染物浓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污染物质的化学组分及性质,各组分间是否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等; (2) 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 (3)源强,即污染物的排放速率; (4) 源的高度。 在源强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源高对地面污染物的影响见下图所示。 二、大气扩散试验方法简介 1、示踪剂浓度测量法 优点:可直接测得数据,只要网点布置得当,就可对整个浓度场进行分析。 缺点:人力、物力耗费大,不经济。 示踪剂:要求灵敏度高,无毒,性能稳定,检验方法可靠。常用的有:荧光微粒、六氟化硫(SF6)、SO2等。 2、光学轮廓法 优点:简便、经济; 缺点:精度差,研究范围小。 常在研究烟羽抬升高度时应用。 3、“标记粒子”轨迹法 优点:精度高、适于大尺度扩散研究; 缺点:工作量大,不经济,多次观察等。 此外还有风洞试验研究等。 三、正态分布假设下的扩散模式 研究湍流场中物质扩散的理论体系有三种: 梯度输送理论;统计理论;相似理论。 1、梯度输送理论 研究方法:利用欧拉提出的方法,在充满流体的空间固定多个 点,量测各固定点上的各个参数的变化。 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把扩散类似分子扩散,脉动值用平 均值代替。 2、统计理论 研究方法:拉格朗日方法,空间有一微团,跟随微团流动时各 个流动点的规律。 理论基础:解决扩散参数时用二元相关理论:方差、概率。 下面我们介绍据扩散统计理论导出的正态分布假设下的扩散模式。 (1)坐标系 坐标系取排放点(无界源、地面源或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的投影点为原点,主风向为x轴,y轴在水平面内垂直于x轴,正方向在x轴的左侧,z轴垂直于水平面,向上为正,即右手坐标系。食指—x轴;中指—y轴;拇指—z轴。此坐标系中,烟流中心与x轴重合或烟流在oxy平面的投影为x轴。 即:x为下风向距离;y为横向距离;z为垂直高度。 (2)正态分布(高斯模式)假设下的扩散模式的假定 ①在y、z轴上的分布为正态分布,即在y、z轴上分别有 ; ; ②在扩散的各个空间,风速是均匀稳定的,即时时、处处风速 为常数,ū =常数 ; ③污染物排放的源强Q是连续均匀的; ④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没有沉降、化合和分解;地面对其起全反射作用,不发生吸收或吸附作用。 ⑤x向风速(平均)不能太小,远远大于其它方向的湍流。 下述的模式只要无特殊说明,都遵从上述假设。 上式中: ū — 平均风速; Q—源强是指污染物排放速率。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它是研究空气污染问题的基础数据。通常: (ⅰ)瞬时点源的源强以一次释放的总量表示; (ⅱ)连续点源以单位时间的释放量表示; (ⅲ)连续线源以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排放量表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