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oc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区域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0年代以来,中西方都在流行以直接的道德教学为特征的德育模式。这种教育的核心就是试图通过讲解、说服、灌输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所公认的行为准则,并希望他们依此来行动。这种模式被杜威及其追随者指责为“传统”的德育模式。鲁洁教授指出,当下我国中小学德育仍是一种“传统模式”。“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或实践哪一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因为“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当今学校德育困惑和实效性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恐怕与这种德育模式有关。据文献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学校德育体系不甚理想,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德育观念存在误区。具体表现为:1.德育不以人为本,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把自己定位为管理学生的角色,学校往往把能“管住”、“压住”学生的老师称为好老师。因而,在很多学校师生关系不可能平等。2.德育主体的失落。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训导、训练,强调灌输、外烁,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需要,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学生体会不到育德的愉悦和德性发挥所得到的精神满足和道德能力的发展,结果降低了德育的质量。3.德育的片面发展。表现在:第一,偏重智育,轻视德育。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应试教育为核心,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有才无德的学生也被认为是好学生;第二,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第三,只管学生在校的表现,不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第四,重视所谓“优生”,漠视所谓“差生”。 (二)德育目标不合理。具体表现为:1.德育目标存在“标杆过高”现象,不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2.学校德育重社会即时利益,轻学生实际需要,无视学生兴趣,往往以是否接受并服从社会规范、准则、伦理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3.德育目标定位片面强调全面性,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而没有注意个性化德育发展需求;4.德育目标教学落空,一些教材和学校教育活动往往空谈政治理论、唱高调、牵强附会,学科教学中“德育目标”表面化、简单化,教师往往没有诚心运用学科理论解释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不能使学生信服。 (三)德育内容不合理。具体表现在:1.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缺少针对性、现实性,政治教育比重过高,基础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强调不够;2.偏重德育认知,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思维能力及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德育内容成人化、教条化,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用对成人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学生,从内容到内容,从理论到理论,呆板说教;4.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重复教学,同样的内容小学生要学,中学生也要学,大学及大学后教育还要学,且学习都是“高难度、高速度”。 (四)德育途径和方法不合理。具体表现在:1.途径方法机械、单一,不能做到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运用;2.近年来,途径方法花样翻新,却又不能与一定的教育规律联系起来,导致“走过场”现象,教育表面化;3.偏重知识、技能教学,忽视情感态度培养,缺少互动体验。 (五)德育评估不合理。目前德育评估大部分还限于书面成绩、表面成绩,在评估中较少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意识、情感以及社会现实等,往往从学校角度考虑,有的是定期“走过场”。这当然也是一个难点。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这些现象: 1.讲得多,做得少。德育工作很重要,几乎每个老师都知道,作为学校领导更是要强调,大会小会都强调,具体落实还是老一套,惟恐升学任务要乱套。 2.形式化,表面化。如法制学校、家长学校、德育量化考核等,很多是出于学校工作任务的需要,安排这些内容,较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教育需要。 3.教条化,智育化。注重说教和记忆的知识,行为训练机械模仿、重复,内容不分主次轻重,把理想的当作现实的,把主观想象的当作客观存在的,把目标当作起点。把一些德育内容转变成教学内容,教学就是从书本到考试,考试通过就等于德育达标。 4.一统化,客体化。无视学生具体生理心理特点,无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把学生当作道德要求的被动接受者,“服从”是评价的基本尺度,听话就是好学生。 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面对教育对象自我意识的觉醒、自主性的加强、对个性体验的重视等现象,只靠传统课堂教学或有限度的德育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甚至是限制了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关注。因此必须从整体上重新构建新的德育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有效的方法丰富和改变德育的现状,使德育在整个教育当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二、当代学校德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