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及相关护理.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外治法及相关护理

中医外治法及护理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建芳 一、穴位按摩 概述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属中医外治法范畴。 穴位按摩的作用 穴位按摩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之功效。 适应症 1 、骨伤科疾病 颈椎病 落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肩周炎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2 、外科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阑尾炎 乳痈 3 、内科疾病 胃脘痛 心悸 失眠 头痛 感冒 久泻 中风后遗症 4 、妇科疾病 痛经 闭经 5 、儿科疾病 腹泻 疳积 惊风 遗尿 小儿麻痹后遗症 6 、五官科疾病 鼻炎 耳鸣 近视 禁忌症 各种出血疾患、急性传染病、骨折移位或关节脱位、内脏器质性病变、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部、皮肤破损、瘢痕等部位。 常用手法 1、按法:用拇指的指腹、单掌或双手掌按压体表,停留一定时间,直至有得气感。常与揉法组合使用。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注意用力要由轻渐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2、揉法:用掌跟、大鱼际或手指指腹在体表作环形运动,以带动皮下组织回旋运动 3、摩法:用掌面或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手法频率:120次/分。此法刺激轻柔,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常用手法 4、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左右往返移动。用力要轻而不浮。此法具有开窍醒神、舒经活络的作用。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5、拿法:捏而提之谓之拿。拇指与食、中两指指尖夹提受术部位的一种手法。由轻而重,缓和而有连贯性。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腰腿痛、肌肉疲劳。 上述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穴位按摩其他手法 推法 一指禅推法 擦法(平推法) 搓法 振法 捏法 弹法 掐法 常见症状穴位按摩 (一)头痛 1.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 2.手法: 揉法、按法、拿法(一指禅推法) (二)胃痛 1.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及两胁部穴位。 2.手法:摩、按、揉、拿、抹(法搓、一指禅推法) 。 (三)腹胀 1.取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 2.手法:摩、推、按、揉。 常见症状穴位按摩 (四)便秘 1.取穴:中脘、天枢、大横、关元,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 2.手法: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五)失眠 1.取穴:睛明、印堂、攒竹、鱼腰、太阳、迎香、风池、百会、神门、足三里。 2.手法:按、摩、揉法(推、一指禅推法)。 (六)泄泻 1.取穴:合谷、四缝、足三里 2.手法:揉法、按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修剪指甲,以免损伤病人皮肤。 2、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注意防寒保暖。 3、操作时用力均匀、柔和、禁用暴力。初次接受治疗的病人手法可适当轻些,腰、腹部按揉时,应嘱病人先排尿。 4、按摩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如病人出现头晕、目眩、恶心、自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做好相应处理。 5、个别病人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的疼痛、青紫现象,一般可用轻手法继续按揉,症状严重时应停止操作待局部情况好转后再进行治疗。 二、艾灸(艾条灸)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本草纲目》说:“艾叶能灸百病。”《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就说明了灸法具有独特的疗效,还能弥补针刺的不足。 艾灸作用 温经散寒 行气通络 扶阳固脱 升阳举陷 拔毒泄热 防病保健 适应症 1.灸法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经络闭阻所引起的风寒湿痹证、寒凝血滞的胃脘痛、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痢疾等。 2.灸法常用于治疗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各种虚寒证、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足等。????????? 3.灸法多用于治气血凝滞引起的疾病:乳痈初起、瘿瘤、 瘰疠等病证。 4.保健灸能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故用于防病保健。 禁忌症 1.颜面、五官部位的穴位、大血管处,均不宜采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影响美观。关节活动部位也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灼伤形成瘢痕,影响功能活动。?????? 2.实热证、阴虚发热者,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