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生态学释因与对策
卷 期
! # 微 生 物 学 报 ’() *! /( * #
年 月
$%% !#$ %’()(*(+$ ,-$ +,-. $%%
!!!!!!!!!!!!!!!!!!!!!!!!!!!!!!!!!!!!!!!!!!!!!!!!!!!!!!!!!!!!!!!
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生态学释因与对策
叶姜瑜 罗固源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 )
摘 要:纯培养技术一直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石,但其单一的营养结构和生境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协同代
谢等明显矛盾,从而成为部分微生物难以复苏的主要障碍。细菌共同协作的自然生存方式的崩溃、生境的极度营
养变化和生态位巨变等是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主要生态学原因。非培养技术、加富培养、混合培养、稀释培养、模
拟自然培养和综合方法等是主要的研究手段和策略,可在不同程度上解决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缺陷和问题。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可培养性,培养技术,未培养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B2# C %%%36$%2 $%% %#6%!016%
纯培养技术在实验室里被频繁和常规地用于分离、纯 常低,其中部分原因也同一些细菌难培养有关。显然这是对
化、活细胞计数和培养微生物,一直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自然界微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扭曲性描述。因此,纯培养技术
不过,许多微生物在营养培养基中可培养性太低、不能被分 的局限性已经成为了研究微生物自然生态和多样性的主要
[,]
离纯化的缺陷严重地制约了对微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从 瓶颈3 0 。
而引起微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 和 ( )创造
DE9).; F(-(GH9 321
. 微生物复苏障碍的生态学释因
了一句名言:“伟大的平板,计的数太偏”(
5I. JK.9E G)9E. A(,-E
[]
3 很多年来,细菌可培养性的巨大差异一直困惑着许多学
9-(89);) ,就是对环境中微生物实际数量同平板菌落计数
之间巨大差异的最好描述。本文将就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 者,同属 !#$%#’($%)’ 纲,亚纲和 亚纲细菌形成菌落的能
!
[]
生态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增进可培养性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力差异就非常大1 。对可培养性太低的原因有过很多解释:
进行探讨。 死的和垂死的细胞不可能形成菌落,病毒浸染和营养饥饿可
能是低成活率的原因,细菌细胞不同的生理状态(如休眠和
微生物多样性与低可培养性(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