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苏联东欧演变及其历史教训
东欧剧变 1989年末,东欧发生了战后40年以来空前急剧的演变。 波兰:1988年团结工会利用国内经济困难及改革的失效,东山再起,组织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大罢工。波兰党和政府企图通过“圆桌会议”解决问题,决定于该年6月举行大选。结果团结工会获选,由瓦文萨任总统 波兰事变三步曲:波兰共产党让步——反对党上台——政府变色。 东欧剧变 匈牙利:事变起于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上层,以波日高伊为首的自由化人士占主导地位,威逼原总书记卡达尔交权,引起了党的分裂。原有党员76万人。重新登记后只剩5万人,党的性质发生变化。 以波、匈事变为突破口,东欧国家如滚雪球一般一个接一个地发生演变。(介绍保加利亚、东德、罗马尼亚等国的演变) 苏联事变 1991年8月19日,苏联事变。 由原苏共的大多数领导人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戒严。叶利钦进行反扑。这场事变由于缺乏坚定有力的领导者,缺乏群众基础而在当天“流产”。 叶利钦以沙俄时代的三色旗为国旗,逮捕事变的领导人。苏联解体,“独联体”国家宣告苏联不复存在,苏联总统也不复存在了。 苏东演变的原因分析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是事变的外因。“和平演变”的战略是由杜勒斯提出来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有以下一些特点。 实行区分对待、分化瓦解的办法,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地各个击破。把波、匈作为突破口,苏东剧变后对我国施加压力,企图将我国的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自由化的邪路上去。 “和平演变”的目标是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多党制),意识形态西方化。 对“和平演变”的期待更加急不可耐,甚至预言可以对社会主义“不战而胜”。 具体方法五花八门。打“宣传战”、“利用经济力量来取得政治效果,寻找代言人”。 苏东演变的原因分析(二)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苏联历届领导人的错误,是导致苏联东欧演变的直接原因。 斯大林的失误以及从此而引起的争论。 赫鲁晓夫的“解冻”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扩张和霸权主义,使苏联体制的弊端加剧。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直接导致了苏联的悲剧。 苏东演变的原因分析(三) “新思维”打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旗号,其要害在于以社会主义改革为名,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制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想体系。 “新思维”以“全人类价值观”为核心,以民主社会主义为目标,为思想来源,以公开化、民主化、多元化作为先导。他主张“完整的、无条件的民主”及“最大限度的公开性”,“在历史和现实问题上不留任何禁区和空白点”。戈氏的“新思维”诱发了无政府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右翼势力乘机崛起,与共产党分庭抗礼。 (雅科夫列夫与亚佐夫) 苏东演变的原因分析(四) 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没有搞上去,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政治上的原因:斯大林开始的专政制度及大俄罗斯主义,使社会上不少人对现实不满,引发民族分裂的危机。 共产党的腐败变质使苏联社会主义失去核心力量。苏联领导层有三部分人:自由化分子、保守僵化的官僚主义者以及腐败分子,苏联解体,最大的赢家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共产党内的腐败分子,在事变中完成了“洗钱”,摇身一变成为新俄罗斯的官员及富翁。老百姓持冷漠的态度。 苏东演变后的国际局势 局势严峻,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局面。 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两个必然”的趋势不会改变。 社会主义具有继续发展的机遇。 社会主义的火种不灭。 历史的发展从来是波浪式地推进。 苏东演变的深刻历史教训 至关重要的前提问题是:革命的基本问题究竟是什么?过去按书本上的说法是政权问题,这在夺取政权之前无疑是对的,但在夺取并巩固政权之后,革命的基本问题应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舍此谈不上政权的巩固与否问题。 苏东演变的深刻历史教训(二) 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什么?社会主义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经济阶段的任务不可跨越。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优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是实现公有制的基本前提。促进生产社会化的最基本途径是商品市场经济,否则,不通过市场而单凭行政的力量推动经济,置经济于政府控制之下,只能违背经济规律,使之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官僚经济。 苏东演变的深刻历史教训(三) 从苏联的兴衰中,可以总结出以下教训: 苏联立国之初,列宁立即把经济建设提上首位,是很对的。但失误在于局限于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可以依靠政权,一旦占有生产资料,货币和商品生产就将被废除,社会将按照统一的经济计划和分配进行活动,由此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一教条主义措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列宁随后转向新经济政策,但在实践中有一定限度,并在列宁逝世后中断实施。二战后,斯大林提出“世界已划分为两个平行的市场”的理论,使社会主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