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薪水和贪腐-从曾国藩借钱
薪水和贪腐:从曾国藩借钱 曾国藩为什么借钱过年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三十一岁的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大约相当于现在国务院部委的副处级)曾国藩在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闻今年家中可尽完旧债,是男在外有负累,而家无负累,此最可喜之事。
一位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七品官,靠租房子栖身,还要借钱才能过年。从曾国藩这段话可以看出,清代官员的俸禄是很低的(明朝亦如此)。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正从七品俸银四十五两,米四十五斛。”光凭俸禄,在北京生活,清苦程度可想而知。
世上纯粹为理想生活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很少。绝大多数是肉身凡胎,要满足吃喝拉撒睡的欲望,要供养父母养育儿女,对物质一定会有最起码的要求,后来被誉为“完人”的曾国藩也是如此。那么,明清时期,俸禄很低的官员靠什么支撑度过清贫的日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做官趋之若鹜,做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呢?
显然,如果仅仅靠这种不合常理的低工资,不会有那么多精英挤破脑袋进入官场。考诸明清两代,朝廷明文规定的俸禄,对多数官员来说,不是主要的吸引力。对无数士子来说,做官的吸引力在哪呢?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投身一项职业,首先追求两个低层次需求:即生理上的需求(饮食男女)和安全上的需求。对清朝的官员来说,如果到外地当七品的知县和八品的县丞,一家的衣食住行不成问题,尤其是被称为“百里侯”的知县,有各种灰色收入。清雍正年间火耗归公,一个知县的养廉银根据其所在地方的贫富程度,大约在400两到2200两之间,这当然是一笔巨款。即使如此,县太爷仍然可以通过收礼等方式敛财。
小京官没有养廉银,也没有下属孝敬――做到郎中、员外郎(相当于司长、副司长)掌握了相当的权力,当然就不是穷京官了,他们也有收钱的路子。比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所言的“炭资”,即京外有实权的官员进京给京官所送的“炭敬”“冰敬”(以“取暖费”和“防暑降温费”的名义送礼)。当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收到的红包丰厚程度差别甚大。曾国藩这一年毫无“炭资之赠”,大概和他供职于翰林院这个清水衙门有关,如果他当时在吏部、户部或兵部做个小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除外官孝敬外,还有本省籍”土豪”捐官的“印结费”。有钱人进京捐个官,需要同省籍的京官具结作保――保证此人政治可靠,得花一大笔钱让大伙盖章后再分配,这实质上是一种“投名状”或同省籍官员圈子“入场券”。如果京官是广东、江苏、福建、浙江这些富省籍,本省人捐官者多,那么分润的机会也多;而曾国藩很不幸是湘籍,这个省经济不发达,在道光年间捐官的人少。
但不管怎样,小京官虽穷,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即便是借钱过日子,也有商人愿意借给他们,为啥?图日后的回报。所以小京官哭穷,多半是哭给朝廷和有实权的京官看的,没几个通过正途(进士、举人)出身的京官主动辞职回家种田。
小京官能忍受一时的清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乃是他们在购买一种“期权”,即自己这只“股票”价格上涨的空间很大。尤其是翰林院出身的人,他们一外放,则是同知(正五品,知府的副职)这样的官职,在朝廷部、院升迁,也很容易做到司官和堂官。以曾国藩为例,道光二十一年还要借钱过年,道光二十三年升任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当年任四川乡试正主考官――这是个肥差,不但风光,能收一批门生,地方政府还有几千两银子的“程仪”赠送。道光二十五年即升任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与知府平级)。
官员实现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也会追求情感的归属、被人尊重和自我实现。儒家教育也相当重视这三个层次,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便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应当说,以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衡量,曾国藩最后实现了马斯洛所说的高层次的需求,为当世人也为后世人敬仰。但若前两个基本的需求不能实现,曾国藩怎么可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
清帝国的官员尽管俸禄不高,但毕竟朝廷按时支出工资。除官员外,整个帝国从中央各机构到地方州、县衙门,还有数量庞大的胥吏。清朝官和吏殊途,吏几乎不可能成为有编制的官员,更别说升官的空间了。这些胥吏不入流品,也没有秩禄,可谓“临时工”。朝廷六部的日常运转和地方政府的征税及治安,离开这些“临时工”,几乎会停摆。清末做过首任驻外公使的郭嵩焘曾言:“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朝廷不给他们名分(胥吏的政治地位很低),也不给工资,他们图什么?图替官府办事,借用官府给的“合法伤害权”来敲诈百姓以自肥。皇帝雇官员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