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赣南采茶戏的舞蹈表演艺术特色
摘要:赣南采茶戏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发展的艺术结晶,被戏剧家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从赣南采茶戏中“三绝”――“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的角度分析其舞蹈表演艺术特色。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 舞蹈表演 客家文化
赣南采茶戏是著名的江西地方戏,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赣南九龙山茶区,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与赣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习俗息息相关,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与性格特征。它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起源于劳动妇女山里劳作采茶时唱的“采茶歌”,后加入了民间舞蹈形成“采茶灯”,最后不断丰富的融入了唱腔、内容等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赣南采茶戏。采茶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比较丰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其中喜剧、闹剧占多数。题材较为通俗,唱腔上“三腔一调”(茶腔、灯腔、路腔、杂调),用方言演唱。人物行当通常为“二旦一丑”,载歌载舞,具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舞蹈方面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拟动物形象。
一、源于生活的矮子步
(一)矮子步的形成原因
追根溯源,矮子步的形象特征是原始“登山步”的模拟。赣南地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客家人靠山吃山,垦荒种茶,几乎所有负重的劳力都有人力来挑或者背。由于长期的劳动生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上山腿蹲、单挑重压的的动作,矮子步就是从这里提炼出来的。
有民间艺人介绍,矮子步与茶园生活密切相关。俗话说“负重必蹲,爬山要倾,摘茶要矮,挑担要稳”。茶树一般较矮,摘茶时大多数采用的是半蹲的姿势,尤其是男性。茶叶交接的时候,女性把自己篮子里的茶叶倒给男性的背篓的时候,由于男性比女性高,男性需要比女性略矮,保持屈膝的姿势。长期以来,这个姿势一直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矮子步。
(二)矮子步的风格特点
在赣南采茶戏里面矮子步是生与丑的表演技巧和基本步法。矮子步有高桩、中桩、矮桩之分,其表演技巧主要是始终保持双腿半屈膝或屈膝蹲身,抬头、直腰的典型基本体态。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滑步、铲步。通过一人的长期创造发展,逐渐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不同流派,表演上各有特色。
矮子步中,男生的步法一般要比女生低,意图表达一种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的舞台形象,这种的矮子步由于体态滑稽、夸张的步伐,极大的增强了它的艺术娱乐性,丰富了它的表演魅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客家人开朗风趣独特的生活方式。
矮子步的要诀“老虎头,鲤鱼腰,双手峨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矮子步又以丑角的矮桩最富有特色,“丑角”中的“矮子步”的要诀是“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这是滑稽风趣的形态特征的一种体现。总而言之,表演做到头要有神,手要柔和,腰有风韵,步伐轻盈,才能做到有特色的美感。
二、变化莫测的扇子花
(一)扇子花的形成原因
“采茶没有了扇子,就等于吃饭没筷子”是采茶戏老艺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见扇子在采茶戏的表演中占着重要作用。扇子花是茶农在山中采茶时,一边摘茶一边不停的给茶蓝扇风,避免篮子的采摘的茶叶藏熟,以确保茶叶的口味纯正、保鲜而创造的。在明清以前,茶叶的制作工艺,大多数为使用铁锅进行手工作坊式制茶。因此在制茶过程中,为了使茶叶不烫确保茶叶的纯真的效果,需要一手用大蒲扇不停的扇风。茶农在平时休息的时候,也习惯用大蒲扇来扇风避暑。因此扇子成为赣南采茶舞动中必不可缺的一项道具,以此增加舞蹈活泼诙谐的形象。由于大蒲扇携带折叠不方便,在演出中渐渐被轻巧的折扇代替。
(二)扇子花的风格特点
扇子花的表演动作千姿百态,扇法极为讲究,其模拟形态与许多民族舞蹈或民间戏曲中的用法相似,有避风、闻花、扑蝶之说,但是在扇花指法上别具一格,分为二指、三指至五指的不同指法,表演时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的口诀。表演者右手持扇,有“单扇花”、“双扇花”之分。“单扇花”男女通用,而“双扇花”一般多用于女性。扇子可形象地用作瓢、刀、挖笋、打鞋底、绣花等用途。采茶戏常用的扇子花主要有:、三击扇风车扇、抛甩扇、平端扇、摇摆扇、风流扇、瞄路扇等三十多种。在不同的情境之中,艺人往往根据剧情舞着各种扇花,艺人在三十多种扇花中可自由变化,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老艺人也有艺决说“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
三、别具一格的单袖筒
(一)单袖筒的形成原因
关于单袖筒的形成原因,民间主要有三种说法
1.相传采茶戏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电子排版和印刷标准语言—PostScript.pdf
- 高RAP掺量厂拌温再生SMA-16混合料耐久性试验研究-论文.pdf
- 高比例RAP掺量热再生SMA混合料新旧料融合性及工厂化生产参数研究-论文.pdf
- 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漂移内涵阐释、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论文.pdf
- 高建筑对周围建筑雷击保护距离的模拟-论文.pdf
- 高丽时期汉诗兴隆之中国文化与文学影响因素探源-论文.pdf
- 高校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实践及启示-论文.pdf
- 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运动智能量表信效度分析-论文.pdf
- 高校开设拓展训练类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对福建省高校的调研-论文.pdf
- 高校图书馆员2.0组织支持感和情绪管理研究-论文.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