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刑法志》看班固刑法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汉书·刑法志》看班固刑法思想

从《汉书·刑法志》看班固刑法思想   【摘 要】《汉书 【关键词】《汉书 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著述的《汉书》一书中,创作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法律史著作――《刑法志》,开创了中国法制史之先河。《汉书统的叙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律令的规定,论述了刑法对治理国家、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汉书“五常之性”即仁、义、礼、智、信。班固认为君上制作礼义,应从天道的角度为刑法追溯根源。是故“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 i 《汉书期,汉朝建国在春秋以降五百年长期战争之后,再加以秦朝的暴虐,楚汉的纷争,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汉武帝摆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儒家思想成为《汉书“刑为政、礼为本。刑之所去,礼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德主刑辅是其思想主线。 《汉书 1、班固对酷刑持否定态度,赞赏轻刑,但又不赞同刑罚过轻,主张轻重适宜 他在《汉书罚越来越重。到了秦始皇时期,刑罚更加残酷。班固对秦朝实行酷刑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班固描述到,“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ii秦国刑罚残酷所导致的结果是邪恶不正的人都出现了,犯罪的人塞满道路,牢狱多如市场,天下的人都忧愁怨恨,纷纷反叛倾国。汉朝建立以后,逐步减轻刑罚。汉高祖入关,尽除秦朝苛法,与民约法三章,班固十分赞赏,指出“兆民大悦”。但其后又说”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相国萧何?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iii三条法令不足以防止邪恶的人,于是相国萧何在秦国的法令中选取合乎时宜的,制定了九章法律。以上可以看出,班固反对酷刑,赞赏轻刑。他在《汉书 2、班固主张根据形势不同,制定适合国情的法律 秦朝实行苛法,律文逐渐繁杂,显得累赘。当年汉高祖入关,“顺民心作三章之约”。班固在《汉书“兆民大悦”。这三章约法,对在秦朝遭受长久暴行苛法的百姓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以此安慰、收揽民心,实际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班固又指出,“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相国萧何?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iv这是认为,这之后,四方少数民族没有归附,兵事没有停止,三条法令过于简略,不足以稳定局势。当萧何重新“作律九章”,适应了西汉初年社会发展的需要,班固赞赏。但是,到了汉武帝时,律令又开始多起来,达三百五十九章,仅大辟之罪就有上千款。班固说,“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v孝武帝时期的法律过于繁琐,法律条文装满几件房子,治狱官吏无法通看一遍,费时又无多大实用性。即使是刑法条款如此之多,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vi繁密的刑罚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坏处和恶果,所以在当时奸吏为市,钻法律不一致的空子,任意出入人罪,收受贿赂,自己从中渔利,致使受冤枉的子民越来越多。班固引用《尚书》中,“刑罚世重世轻”认为,法律的制定应当根据国家现在的具体形势,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法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重刑或者轻刑,刑罚应当随着时代有重有轻。 3、班固认为,治理国家应当礼法并用,缺失任何一边都不利于治国 他说,“礼乐政刑四达而不孛,则王道备矣”,意思是说礼乐政刑都不可缺少。他认为“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即应该以礼教为主,以刑法为辅。同时在《汉书“孔子伤之,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vii孔子认为,用道德来诱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用政令来诱导人民,用刑罚来整顿人民,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礼乐制度不兴起,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连手脚都不知道摆在哪里比较好。从而得出结论,“刑为政、礼为本。刑之所去,礼之所取,出礼则入刑”。他又引用刘向的话说,“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进一步强调了他的礼主刑辅的观点。对“刑”与“礼”的地位有着明确的划分,强调“本末有序”,坚持“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法律在当时社会仅被看作是辅助礼制的工具。班固所强调的礼,不仅是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礼,而是指适用于整个社会的维护社会发展等级秩序的思想和道德。他认为,社会上的人,包括“庶人”都应该懂礼,并且应当接受礼乐的教化。但是同时他又不认同礼乐是万能的。 东汉时期,社会政治由稳定向外戚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