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实现方法探究.doc

关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实现方法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实现方法探究

关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实现方法探究   摘要:随着工程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地震对于人类社会的破坏作用愈加凸显,抗震目标的实现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结合规范和工程设计经验,对抗震设计中应着重控制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将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必要说明,可供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抗震设防;选择;布局;延性设计 1 前言 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据统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由于地震引发的占到总数的52% [1],因此,如何通过抗震设防来防御和减轻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在建筑设计中沿用的是“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主要目标就是在地震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其关键控制环节如下。 2 建设场地选择 新建工程应选择地震危险性较小的地区或地段,使建筑的抗震设计从最初就变的主动。具体就是选择潜在地震发生概率较小的地区;选择场地地震反应较小的地段;选择工程结构地震反应较小的地段,尽量避开高烈度区;选择地质灾害较小的地段。当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在条件较差的场地进行建设时,必须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 场地影响主要源于地质构造、土质条件和局部地形,良好的场地条件是抗震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但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在设计时应对以下工作予以重视:首先,尽可能选择基岩和接近基岩的坚硬、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其次,应认真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尽量避免选择在覆盖层厚度较大的场地建设;再次,要考虑局部突出地形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最后,要重视液化土层的不利影响。 3 建筑的总体布局 居住性建筑数量较大,是抗震设防重点,尤其要注重布局形式。此类建筑应尽量采用外纵墙对齐拼接形式,拼接在一起的住宅单元平面规则,体型规则,使结构布置合理、传力明确,有利于抗震。但应注意拼接单元不宜过多,如图1,使建筑物过于细长,致使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扭矩过大,产生破坏。此外,要注意抗震缝的构造处理,否则地震发生时有可能在抗震缝部位发生损坏。若由于用地条件限制或造型的需要,几个住宅单元的纵墙错位拼接,造成平面的布局形式和建筑体型不规则,其相关尺寸一定要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不规则指标。有时为了建筑的美观,设计中可能采用折线、曲线等拼接形式,或住宅单元平面本身就呈曲线形,这种结构布置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在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应避免或控制采用。 当功能需要建筑布置成底部大空间、上部住宅小空间时,易出现结构布置错位、结构转换等问题,不利于抗震。此时,应尽可能将结构上下对齐,且应减少底部大空间层数,以减少不利于抗震的结构高位转换。 4 场地交通流线组织 场地的出入口是场地内外交通的衔接点,直接影响着场地布置和流线组织,也间接影响着抗震救灾及避震疏散的效率。当出入口数量较少时,宜设置在与场地外衔接安全的地方,或无不良地质情况的地方,保证出入口的可靠安全。出入口位置要根据用地分区及相邻城市道路情况确定,尽量减少对城市主干道交通的影响。宜分别设置人流、车流等出入口,为提供有序的疏散、救灾提供可能性。 5 建筑结构的选型 常见结构形式有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大跨结构等,各种类型的结构特点不同,但都必须符合:一是本身必须符合力学的逻辑性;二是不同的结构形式应与不同的建筑空间相适应。即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具有良好整体性,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构件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等。 6 结构的延性设计 以框架结构为例,经济安全的设计是允许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但不倒塌。因此,合理的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屈服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2]。大量实验表明,影响不同受力特征节点延性的主要因素有:相对作用剪力、相对配件率、贯穿节点的梁柱纵筋的粘结情况等。 6.1 强柱弱梁 当梁中先出现塑性铰则形成梁铰机构,这种机构塑性铰分布较均匀,要求的非弹性变形量也小,延性要求容易实现;若柱中先出现塑性铰形成柱铰机构,则地震时会伴随较大的层间位移,导致整个结构的倒塌。 6.2 强剪弱弯 “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主要是依靠设计剪力设计值计算、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选取和必要的构造措施来实现,通过调整地震效应系数,以相对提高抗剪承载力。梁、柱“强剪”后可减少在非弹性变形时发生剪切脆性破坏的危险。 6.3 强节点、强锚固 为保证结构延性,在梁铰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前,节点、纵筋锚固不应过早破坏。框架节点破坏是因为节点处核心区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