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
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 【摘 要】尼古拉
【关键词】时代;作品;真实性;保尔;形象;作家
重新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不会盲目崇拜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也不会过于看重它的政治目的而忽视其本身值得去反思的价值。仅以中肯的、辩证的眼光去审视、感悟它。
一、时代与作品的真实性
托洛茨基曾说过:“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这一决定性的事实也侵入到了文学。” [1]《钢铁》所出世的那个年代,列宁推出了“新经济政策”,苏联人民的生活在此之下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在走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新经济政策很容易被那些缺乏政治修养和经济概念的人误以为重走资本主义道路。《钢铁》一书将当时社会的混乱,党内斗争的激烈与残酷以及人民生活的日趋困窘都过分的简单化,甚至并未直观现实。它反映的仅仅是社会光明一面,或者是为了鼓吹斯大林路线。
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要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作出客观再现。巴尔扎克说过:“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2]以此标准来衡量,《钢铁》的确反映的仅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并未完全,直观而全面地刻画。有人责备保尔泯灭了个性意识,成为斯大林模式下的木偶。可是这同样也是保尔的不幸,正如中国封建主义下遵循三纲五常的年轻人,他们的个性被压迫,甚至磨灭,固然自身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又怎能忽视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原因?在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能够坚守方向,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这本身就是个性价值的实现了。保尔正是如此,以千万人的幸福为自己存在的意义。但是,历史的车轮碾过所有的一切都无法逃脱,保尔也不例外。他就是再怎样富有个性,蔑视神权,忌恨富农,也还是无法在斯大林极左思想下保持原有的真挚、朴实的品质。
二、主人公的形象
文学通过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特性。而《钢铁》中的主人公保尔的形象又如何呢?继上文的批评来说,保尔这一形象并未全面而真实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一开始,他的模子就已定型了。因提出哥白尼的地心说问题而被神父罚站,从而在神父的面粉里撒烟末;被母亲送到车站食堂打工而不抱怨一句;厌恶以维克多为代表的中学生等等,一切都体现了他具有反抗精神和坚强意志。就是此后加入共青团,他也有偏狭,憎恶一切从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事业,看不起那些玩“鸽子”的同志,厌恶年少时的热恋对象与其丈夫等等。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正确世界观的领导,保尔的思想很容易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走上错误的道路。然而他却不能判别和认清,甚至将曾与自己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杜巴瓦视为“坏蛋”。此外,整个文学塑造革命者的经验不够充分,没有足够的心理剖析,过于抽象性,忽视了个人本身的精神世界的描写。
“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中透露着乐观的悲剧性……其个体的牺牲将唤起更多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之中。形成了苏联文学特有的悲剧模式:不渲染死亡带来的悲哀和痛苦,而是着眼于死者对生者的启迪和激励,抒发后来者的悲壮豪情。”[3]这就让人想起俄罗斯宗教中的圣徒形象。很显然,保尔是圣徒道德模式的典型体现。首先他具备了圣徒的基本品质-勤奋。在任何时候他都未懈怠,孜孜不倦的为党的事业奋斗,哪怕在他身体瘫痪时也以文学的方式战斗着。其次,他爱读书,他已将《牛虻》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楷模。最后在他身上,宗教般的禁欲主义得到了很完美的诠释。他先后拒绝了冬妮娅与丽达。而与丽达失之交臂后他却并未后悔,而是认为自己获得的要比失去的多。然而这种圣徒般的执念却被批评为“愚圣”。那是目标不准确的盲目奉献与牺牲,一定程度上吻合了我国道学原则中的“存天理,灭人欲”。这时的保尔已真正的被“炼”成“钢铁”了。
三、作者的形象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维诺格拉多夫说过:“文学作品从来总是要透露出作者形象的信息。”[4]且作者本人也多次说过:“我在这本书里讲的是自己的生平。”[5]这就可以让我们很好地借鉴作者的生平来分析作品。作者与主人公保尔一样,在那个年代做党的工作领导,有许多共同点。奥斯特洛夫斯基从12岁起开始劳作,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1919年加入共青团,1924年入党,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长期住在革命后的新贵族专用的高级疗养院里和医院里。此前的党内清洗,他始终坚持斯大林路线,打击那些“反对派”,积极宣传斯大林模式。实际上,作为工人家庭的孩子,作家所接受的教育仅仅是小学三年级的程度。对于他的作品《钢铁》,早已有人批评其不完善的文化素养和不太高明的艺术表现手法。作家创作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思想文化修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因而作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由于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也自然不会多么的深刻。然而他所述写的《钢铁》却是真实的社会方面的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