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实地考察和质量评定.docVIP

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实地考察和质量评定.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实地考察和质量评定

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实地考察和质量评定   摘要:中国佛教艺术肇始于汉晋,至南北朝开始走向成熟。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可知当年建康佛教隆盛的情景。浙江新昌大佛寺石窟和南京栖霞山石窟虽至今尚存,但因其历经沧桑风雨加之后世改动,使之至今日已残破不堪,形象模糊,如此宝贵的江南地区早期佛教艺术珍品已魅力尽失,难窥当年的原貌。本文在实地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江南两地石窟造像进行质量评定,对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求引起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予以研究和复原。 关键词:江南地区;石窟造像;实地考察与质量评定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21-2 中国佛教艺术肇始于汉晋,至南北朝开始走向成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可知当年建康佛教隆盛的情景。浙江新昌大佛寺石窟和南京栖霞山石窟虽至今尚存,但因其历经沧桑风雨加之后世改动,使之至今日已残破不堪,形象模糊。如此宝贵的江南地区早期佛教艺术珍品已魅力尽失,难窥当年的原貌。新昌石城宝相寺大石佛造于梁天监六年(510)至天监十五年(519),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依山崖开凿30年的大石佛被后世称为“江南第一大佛”。据统计,石窟内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仅数寸,多作禅定印相。千佛禅院在“文革”时曾遭受损坏,但大多样貌得到保留,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建筑。 一、对两地石窟造像的文献与实地调查 新昌宝相寺大石佛全部贴泥饰金,原状已掩,现像作禅定结跏趺坐式。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千余年来,佛像几经维修,造型已有变化,史载重大维修10次。据辨端《量记》,大像“两膝枷跌相去四丈五尺”,僧佑造像姿态应为结跏趺坐,其坐高与今天所见造像大致相同。现大佛两掌之间并无横绝深缝,当为后人泥塑所掩。僧佑将弥勒头顶改为“给螺云覆”,即弥勒作佛状,饰螺发,此与摄山齐永明二年造无量寿佛一致。由此推测,石城大佛的基本造型,南朝至今并无大的变化。 另一处南朝石窟千佛禅院削壁如墙,由四座互为连通的岩洞组成,佛像雕凿于中间两窟中。1925年12月,著名考古学家向达先生通过对栖霞山千佛崖石窟的实地调查,共统计出石窟佛龛294个,造像515尊。1994年l0月至12月间,南京市博物馆又派人对千佛崖石窟进行了重新调查研究,共发现大小石窟佛龛250个,造像520余尊。这些石窟佛龛平面多呈马蹄形,题材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以及释迦多宝、七佛等。每一个窟龛内造像数目不等,或立或坐,神态各异。 千佛岩为大小洞窟各一,大小两窟毗连,一大一小,一多一少,相映成趣。窟顶呈椭圆形,露出顶部火山凝灰岩乳突,敞前壁,天然古朴。大窟高8.5米,约200平方米,在石窟壁上有1040个小格,每格雕有一尊小佛,高18公分;小窟高6米,约28平方米,与大窟相通,壁上石像有35尊,总计为1075尊佛像。小窟千佛多着居中对称式通肩衣。左边小窟正壁雕有千佛,正中有释迦坐像,佛坐方形坛基,结枷跌坐,禅定印,悬裳座,外着居中对称式通肩衣,内穿僧抵支,佛头发式模糊不清,千佛造型均同此佛。与右边大窟不同的是,小窟所有造像均衣裳覆坛。千佛岩石窟造像是我国南朝的重要遗迹,已收《中国百科全书》的《美术卷、石雕艺术全集》。千佛院里佛像采用的都是阳雕手法,左右千佛之外侧,各雕一尊护卫菩萨,头均残损,衣裙呈鱼鳍状外展。从残存的遗迹看,作将士形,立于莲台上,宝缯护肩,雕刻工艺细腻精湛。考古文物专家对这二尊浮雕极为重视,认为其文物价值最高,已收进中日两国联合出版的《世界美术大全、南北朝卷》。在众神龛下塑金的十八罗汉是八十年代重新修复的。 在千佛崖石窟中,以“三圣殿”内的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最负盛名。千佛岩的无量殿是栖霞山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龛。其中的无量寿佛居中,高约十二米,两侧分别侍立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高约10米。这些佛教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虽屡经后世妆点,但姿态、服饰旧迹犹可仿佛。坐佛垂下的衣赎和菩萨裙饰下部向外撇开的形式,皆与河南洛阳龙门公元500-523年雕凿的宾阳洞形象相似,但是开凿的年代却比云冈石窟早了十七年。据1998年栖霞寺僧人的测量结果,其实际高度分别是:无量寿佛坐高7.49米,连底座在内通高9.31米;两侧侍立的观音、大势至菩萨高度相等,均为6.8l米,这三尊大佛和菩萨,体形巨硕,体现了一种崇高庄严之美。栖霞无量寿佛大窟右侧紧邻一个大龛,平面亦略作横椭圆形,无前壁,盒内凿出平面呈“门”形石坛,坛正面雕释迦、多宝并坐像,两侧面各立一菩萨。释迦多宝皆着通肩服装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