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和董永七仙女故事分合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牛郎织女和董永七仙女故事分合考

牛郎织女和董永七仙女故事分合考   作者简介:程广萍(1989.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邹城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小说。 摘要: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的故事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发展演变进行简单梳理,整理出两个故事的异同进而探析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故事的分合情况。 关键词: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分合 引言:牛郎织女故事与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中国文学四大民间神话传说,而家喻户晓的董永七仙女故事并未列入其中。有人认为牛郎织女与董永七仙女是同一个故事,有认为两个故事并无关系。本文希望通过对牛郎织女故事与董永七仙女故事的发展脉络分别做简单的梳理,以期看到两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研究现状简述 根据钟敬文、苑利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20篇,孟姜女哭长城传说28篇,梁祝传说31篇,昭君出塞传说10篇,而牛郎织女传说15篇、董永七仙女传说最少只有7篇[1]。有关牛郎织女与董永七仙女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的考证和发展脉络的梳理两个方面。例如,就董永七仙女故事的研究而言主要是董永是否实有其人及发展脉络两方面的研究。 二、牛郎织女故事的发展演变 有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应该是西周时期的《诗经“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2]。在这里,“牵牛”、“织女”两词只是单纯代表两个星座的名字,当然其中也不可能含有什么爱情的成分了。从这一最早的文献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牛郎织女故事最初是起源于古人对星象的观察。人们看到牵牛星与织女星中间隔着一条银河远远相望却不能相见,于是虚构想象出了牛郎织女的的浪漫爱情神话故事。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在《诗经》中,作者只是借牛郎织女不拉车、织女不织布讽刺西周王朝只拥有宗主国的虚名并未真正保护好属国。 牛郎织女故事开始成为神话故事是在汉代。东汉崔是《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河鼓、织女二星神当会”[3]。刘向《淮南子》日:“乌雀镇河成桥,渡织女。”[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已从星座名字发展成为星神,开始被神化。为牛郎织女故事添入爱情成分则是从东汉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姣姣河汉女。纤纤翟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牛郎、织女被人格化并赋予了爱情色彩。直至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载:“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髦,因为染以渡织女故也。”[6]与此相似的有曹丕《燕歌行》中有“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的诗句。流传至此,故事中的爱情成分和七夕鹊桥相会的情节已被普遍接受。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较多。晋人张华《博物志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故事情节越来越丰富,人物越来越丰满,已基本成型。例如:牛郎织女二人被拆散的原因是天帝的干涉,神神恋转为人神恋,出现了神化的老牛形象等等。 三、董永七仙女的发展演变 最早关于董永七仙女故事的记载见曹植的《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7]。据纪永贵先生的《董永遇仙故事的产生与演变》分析,《灵芝篇》对于考察董永故事的渊源非常重要,它已经具备了董永遇仙故事的几个关键要素和基本叙事结构:(一)董永家贫,(二)董永至孝,(三)董永佣作,(四)感动天灵,(五)神女助织。”[8]宋初《太平预览》中三次提到了董永遇仙故事,内容大体相似。纪永贵先生指出“曹植笔下的董永遇仙已经包含了一个遇仙模式:(一)贫寒的男子遇仙女,(二)贫寒的男子要有德、贤、孝等品质,(三)仙女受上帝之命下凡,(四)仙女能为他解决问题。”同时他还指出这还是只是一种以德报德的模式,并不包含任何感情成分。至东晋干宝《搜神记》故事较为完整。“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故事中董永的“孝行”的重点,已由“生养”发展为“死葬”。唐代变文盛行,出现了《董永变文》,其中增添了生子董仲及董仲寻母的情节。到宋代话本流行,《董永遇仙》也出现话本形式并被明代洪梗收入《清平山堂话本》,在宋话本故事中出现了槐树意象。纪永贵先生认为槐树影射《南柯太守传》中的槐安国,意指董永遇仙不过是南柯一梦。这一说法并非无道理,但缺乏实料的论证。需要指出在宋话本中仙女开始变为七仙女,至此与牛郎织女明显区分开来。 董永七仙女故事的流传在与牛郎织女故事的分合之中,多少受到了影响,它最终是依赖戏曲形式名扬于世,尤其是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此外,明传奇也对其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