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发病机制探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脓毒症发病机制探究进展

脓毒症发病机制探究进展   [摘要] 一直以来,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都是PICU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机体多脏器功能改变。对其发病机制的探索一直是全世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汇总并分类叙述,以便大家及时了解相关动态。 [关键词] 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1-0155-03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are quite common and critical ill in PICU. The pathogenesi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t relates to the changes in function of multiple systems and organs. The research about pathogenesis is a hotspot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gives a summary and classification narrative of progress in pathogenesis of sepsis which have been researched nearly several year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this paper would help doctors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severe disease. [Key words] Sepsis; Pathogenesis; Research progress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对全国14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或综合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进行了脓毒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共纳入危重患儿7123例,其中脓毒症1452例,严重脓毒症454例,脓毒性休克209例,危重患儿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病率分别为20.4%、6.4%和2.9%,病死率分别为6.5%、29.9%和45.5%[1],说明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是PICU常见的危重症,且病死率高,因此正确认识并全面掌握其发病机制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脓毒症早期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的动态平衡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感染引起。其中细菌感染占绝大多数,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多见[2]。在脓毒症早期,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内毒素和/或脂多糖(LPS)与LPS结合蛋白(LBP)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再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LR)结合,启动细胞内信号传输系统,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PGs、C3a、C5a[3]。据单小鸥等[4]对温州地区汉族儿童脓毒症与TLR基因多态性研究显示,TLR4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无明显相关,而TLR2基因与脓毒症易感性是否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当促炎因子(TNF、Ls、PAT、LTs、EDRF、VPF、IL-1β)和抗炎因子(IL-10)转录增加后使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化,并黏附于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黏附过程是一个包括了“慢速滚动”和“血管内蠕动”的瀑布样过程[5]。蔡露良等[6]发现,脓毒症患儿血清IL-18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病情加重相关。病原微生物激活特异性体液和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自然免疫反应效应增大。B细胞释放免疫球蛋白,后者结合病原体,由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自然杀伤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杀死病原微生物。赵勋懂等[7]通过测定30例脓毒症儿童的CD3、CD4、CD8、CD19、CD56、CD4/CD8及血清IgG、IgM、IgA水平,表明脓毒症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及百分比均显著下降,且下降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相关趋势。且IgG、IgM、IgA水平也明显降低,表明T细胞亚群选择性缺失及体液免疫受损在脓毒症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辅助T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由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等因素决定哪种因子占优势。在脓毒症早期,血中促炎因子如TNF-α、IL-6、IL-8等明显增加,大量炎性反应因子造成机体循环功能障碍,进而促使脓毒症加重,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是脓毒症治疗的重点[8]。 2 内皮细胞损伤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虽然活化的中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