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域视角下法律语篇人际隐喻研究
语域视角下法律语篇人际隐喻研究 【摘 要】 本文从语场角度分析法律语篇中的人际隐喻现象,从语旨和语式角度分析其原因,提出话语者社会地位、语篇正式程度等语旨和语式因素是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说明在法律语篇中合理使用人际隐喻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建设法制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语域;法律语篇;人际隐喻;人际关系
传统人际隐喻分析主要是从语气和情态两个角度进行的。然而人际隐喻的使用往往与会话参与者的角色、社会地位等密切相关,直接决定了客气程度和正式程度等人际关系。传统分析对这些人际意义的描写不充分,解释不完整。[1]本文从语域视角具体分析了不同语域下法律语篇的人际隐喻使用情况。通过研究不同语场(field)、预旨(tenor)、语式(mode)中人际隐喻使用的频率,探讨人际隐喻和语域之间的相关性,旨在说明法律语篇中人际隐喻的使用和语篇地点、话语参与者的社会角色以及语篇形式等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利用人际隐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一、理论框架
国内对法律语篇的人际隐喻研究可分为法律文书、法庭以及庭下讯问三类。然而研究仅仅是对具体案例的语料分析,缺乏系统性和严密的分类,对话语参与者角色、社会地位、客气程度和正式程度等人际意义的描写不够充分,从而无法对人际隐喻使用原因给出系统性解释。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隐喻理论为基础, 从语域的三方面即语场、语旨和语式将法律语篇分类,并综合考虑社会角色、客气程度和正式程度等因素,认为从法律文本到法庭再到庭下讯问,人际隐喻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多,这是由不同语场下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正式程度等因素决定的。
二、语场角度实例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人际隐喻在不同语场的使用情况。
1、法律文本
法律文本按内容可分为立法文本、刑事判决书以及经济法。立法文本尤其是宪法作为一国最具权威的法律规范,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没有使用人际隐喻。同时,作为规范行为准则的法律用语,具有明确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回避使用主观性强的情态隐喻。刑事判决书代表法官或法院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因此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多使用显性主观隐喻小句“本院认为”等表达审判委员会或法官对事态鲜明的立场和敢于负责的态度。[2]有时还使用显性客观隐喻如“...法第几条规定”来增强判决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然而其客观、公正的特点使其回避语气隐喻的使用,而用陈述句陈述案件基本情况和法院认定结果,用祈使句要求有关人士采取行动,清晰明了,直接有力。经济法规中多使用以“公司”作主语的显性主观情态隐喻,[3]以清晰直接地规定公司的权利义务。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法律文本为保证内容清晰直接、便于理解,皆不使用语气隐喻。然而从立法文本到刑事判决书再到经济法规,权威性和正式程度递减,显性主观的情态隐喻逐渐增多。由此可见,法律文本作为最正式的法律语篇,适当运用情态隐喻以表明权利义务,并不涉及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2、法庭
法庭上的话语参与者主要是法官、控辩律师或公诉人以及犯罪嫌疑人等。法官作为法院判决的宣布者,实质上代表了法院的主观意见,因此多使用显性情态隐喻。这在刑事判决书的讨论中已经涉及。此节主要讨论控辩律师或公诉人在法庭辩论时人际隐喻的使用情况。
与法律文本相比,法庭用语涉及参与者之间较多的交流互动,也更多地使用人际隐喻。法庭上,律师使用语气隐喻以获得最佳辩论效果。主要表现为用陈述句给出命令,用疑问句给予证据信息。如“下面你就起诉书指控你的犯罪事实进行陈述”用陈述句向嫌疑人发布命令。[4]同时,控辩律师和公诉人通常使用显性情态隐喻来获得更多的个人介入,以增大辩论力度,获得辩论中的优势地位。显性主观情态隐喻使用越多,越能清晰直接地表达己方立场观点,反映了使用者试图让法庭相信其对案件事实的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律师有时会避免情态来源“我”的出现,而选择使用显性客观情态隐喻如“这充分说明……”来降低其话语的“责任性”,增强客观性。相比之下,公诉人则倾向使用显性客观情态隐喻如It was true that……’来说明犯罪事实的客观存在性。
3、庭下讯问
在法庭审判之前有时要进行庭下讯问,此时参与者的交流互动更直接,人际隐喻的使用频率也更高。具体表现为用语气隐喻如疑问句给出命令、陈述观点。如 “今天因何对你进行留置盘问?”是无疑而问,答案是已知的,目的是命令嫌疑人自证其词。警方利用这种无疑而问减弱会话的直接冲突性,避免会话关系的紧张,从而消减嫌疑人的反驳意识,诱导其讲出事实经过。此外,警方通常使用显性主观情态隐喻如“我们有权讯问、提审你”表明警方的权威性,突出了双方权利和地位的不对等关系,以对犯罪嫌疑人造成威慑。
以上讨论涉及的三大语场在正式程度和权威程度上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境转换中美狄亚形象嬗变.doc
- 语境因素对中西方文化交际影响研究.doc
- 语感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法.doc
- 语感阅读法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doc
- 语文单元教学言语取向思索.doc
- 语文七上古诗文篇目变化和教学建议.doc
- 语文多元高效作业设计实践探究.doc
- 语文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质回归.doc
- 语文探究式教学实施途径.doc
- 语文教学中利用大脑活动规律培养儿童语言应用能力.doc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