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传播时代越剧的非舞台载体传播与推广路径
〔摘 要〕多媒体纷呈、并存的大众传播时代,为越剧的推广不断提供着新的传播平台,我们只有不断认识和掌握这些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平台,并借助和利用不同媒体的各自优势,不断以新的思维、新的策略来推广越剧,才能更好地实现越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播 新媒体 越剧 推广
现在公认的大众传媒是指近代以来依赖精密技术以传递大批量信息的载体,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这些次第登场的不同载体各据优势,共生于同一时空下,为人类的信息传播完成着各自的使命。这就是当今多媒体时代的现实态势。
对于戏曲而言,随着各传播媒介的先后介入,戏曲传播早就突破了单一的舞台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传播对象的普及性以及传播物的可复制性等多重功能,使得戏曲较之以往更加符合现实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本文以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越剧为例,对其借助除舞台传播之外的其他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音像出版物、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考察,并对越剧的未来发展,特别是在利用载体(主要是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与推广以谋求新的生存空间提出一定的思路和对策。
一
无数的资料表明,如今超过半数以上的中老年人喜欢上越剧,是缘于越剧电影《红楼梦》,特别是文革后的复映,使得《红楼梦》在神州大地上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普及程度。所以,我们不妨就先从越剧电影说起。
越剧史上第一部拍成电影的是启明公司拍摄于1948年的《祥林嫂》,自那以后,广大观众先后得以在大银幕上欣赏到《越剧菁华》《石榴红》《相思树》《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红楼梦》《碧玉簪》等越剧电影。“文革”中,还拍摄发行了一部现代戏《半篮花生》。1978年以后,随着彩色宽银幕电影《祥林嫂》的拍摄,《五女拜寿》《莫愁女》《绣花女传奇》《红丝错》等先后搬上银幕,扩大了新时期越剧的观众面。近10年来,又有《盘夫索夫》《盘妻索妻》《蝴蝶梦》《秋瑾》《沈园情》《李三娘》“茅威??经典三部曲”(《西厢记》《陆游与唐婉》《梁祝》)《流花溪》《狸猫换太子》《白蛇传》等摄制完成。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到2016年,越剧电影一共拍摄了40部左右(包括香港出品)。
在越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越剧的传播载体和媒介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着:从最早的唱片、电影、广播,到后来的电视、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MP3,直到现在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在线放映。这些物质载体或传播媒介,给予越剧这一舞台表演艺术更多展现的空间,形成了越剧的多重传播窗口。
越剧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浙江嵊县。进入上海后,越剧得益于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滋润,得到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在传播和推广方面,是原有的农村乡镇舞台演出所无法企及的。据了解,“最早在上海灌录越剧唱片的是1936年9月高亭公司为王杏花、袁雪芬、钱妙花等演员所灌制的。其后,随着女子越剧的兴盛,大批演员的唱段被灌制成唱片,如丽歌公司就为施银花录制了12张唱片;王杏花、赵瑞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马樟花、支兰芳、袁雪芬、傅全香等都有唱片行世。”(江南越痴:《改良文戏》(越剧简史上海部分),http://)越剧唱片的出现,可说是越剧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史上第一次(种)非舞台形式传播越剧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直接把越剧这一农业文明的产物带入到了工业社会,意义非同一般。第二种舞台以外重大的越剧传播媒介便是电影。随后是广播。无线广播不受空间限制,能将越剧传播到四面八方,此外,听广播也比需要一定经济条件才能享受的欣赏越剧唱片和看电影更实惠,更方便,因而也更显广泛化。据资料记载,1938年4月7日,中西电台对竺素娥为首的素凤舞台和袁雪芬领衔的四季春班转到大来剧场制作了特别节目。1939年7月1日起,马樟花、傅全香应三友实业社之聘到华东电台播唱越剧,不久,袁雪芬也加入。这是越剧演员上电台的开始。之后,包括施银花、姚水娟在内的一批著名演员都陆续上了电台。①采取插播广告的形式,使越剧迅速普及,也提高了演员的知名度。新中国成立后,越剧的非舞台传播主要依赖于唱片、广播及少量的越剧电影。直到盒式录音机发明后,越剧录音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20世纪80年代,音像公司大量涌现,除了原有的中国唱片社,较有影响的还有中国唱片上海分社、浙江音像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上海声像出版社、上海音像出版社以及太平洋影音公司等,先后录制了大量的越剧音像制品,如《王老虎抢亲》《二堂放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等全剧或折子戏片断。较有影响的当推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的《中华越剧唱段精粹大全》以及上海音像出版社的赵志刚、方亚芬等演员个人卡拉OK专辑。
上世纪80年代电视业崛起后,越剧也成为电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