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的习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复的习资料

关于考试的形式;一、考试形式: 本次考试为开卷式。 二、试卷题型: 题目类型包括有: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五类。; 关于学习要求;一、了解和掌握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熟悉各个环境要素的法律保护机制(原则、制度和机构)和相关环境法律责任,提高运用环境法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纠纷的能力。;关于复习方法;一、基本的学习方法: 环境法学是法学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法学。因此学习、研究环境法应以法学为本源、为基础,运用法学的原理,吸收相关学科的某些原理。 ; 尽管环境法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从目前的手段和方法看,它与传统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对环境法基本原理研究涉及到法理学问题,对国际环境法研究涉及到国际法学,对公民环境权研究涉及到宪法学,对环境行政与环境行政诉讼研究涉及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危害环境犯罪的研究涉及到刑法学,对环境侵害的民事救济涉及到民法学,对环境与发展以及企业责任涉及到经济法学,关于环境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上的问题又涉及到民事诉讼法学,等等。因此,学习环境法必须有扎实的法学功底。 ; 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光盘内容为主,同时可结合最新的立法规定(如2010年7月1日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进行联想式记忆。而现在的教材作为参辅资料。;二、环境法学的内容体系与学习线索: 环境法学的内容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板块。一为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与环境法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环境法的最基本问题、我国环境法的体系和其体现着的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等;二为分论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的各项污染防治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的法律制度及国际环境法基础知识。 ;关于复习的重点; 就环境法学的各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而言,无疑总论部分(第1—6章)是学习的重点,它是进一步学习分论(第7—16章)的基础。 ;一、第一章 绪论 重点问题 1、明确环境、资源的概念和环境保护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意义与途径 2、了解不同的环境立法对环境的不同分类。 3、人类进行环境立法主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 ;题例: 1、(单项选择题)可以纳入环境法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 A.大气 B.人工饲养的动物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人工培育的良种;2、环境保护法主要解决的环境问题称为( )。 A.第一环境问题 B.第二环境问题 C.资源问题 D.人口问题;3、我国宪法采用了哪种分类方法对环境进行了分类( )? A.按照环境的形成 B.按照环境的功能 C.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 D.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 第二章 环境法的概念和体系 重点问题: 1、环境法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环境立法基础 3、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构成。 4、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注意与作用的区别)。 ;题例: 1、对长江、黄河上游林木应加强保护,而对东北大小兴安岭林木可以适度砍伐,这体现了生态学的( )。 A、“物物相关”律 B、“负载定额”律 C、“协调稳定”律 D、“时空有宜、地时制宜”律;2、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是( )。 A、污染物排放标准 B、环境方法标准 C、环境基准 D、环境质量标准; 3、环境保护法具有共同性是因为( )。 A.各行政部门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要进行充分的合作 B.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C.解决环境问题是公民和行政机关共同的问题 D.环境问题是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4、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自身的特点( )。 A、具有科学技术性 B、具有综合性 C、具有广泛性 D、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E、具有阶级性; 第三章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重点问题: 1、各原则的概念含义。 2、实行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原则以及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的方法?;3、掌握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依据,能结合实际阐释该原则(新立法动态,如2002年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更是首次明确确立了“公众参与条款”;2006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又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