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pptVIP

古典文献学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古典文献学 第四章  文獻的收藏與散佚 第一節 文獻收藏 文獻收藏是伴隨着文獻的產生而出 現的,是人類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通過文獻收藏,人們將有史以來的思想、經驗和知識保存起來,並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使文化的發展具有無窮無盡的延續性。我國文獻收藏的歷史源遠流長。《禮記》中 “龜策蔽而埋之” 的記載,結合殷墟甲骨卜辭的發掘,說明至晚在商代就有文獻收藏活動 。 一、歷代官府藏書 春秋時期以前 , 文獻主要集中於官府 , 由史官掌管 。 如 《 呂 氏春秋 · 先識覽 》 記載 :“ 夏太史令 終 古 出 其 圖 法 , 執 而 泣 之 。 夏 桀 迷 惑 , 暴 亂 愈 甚 , 太 史 令 終 古 乃 出 奔 如商 。” 又如 《 周禮 · 春官 》 記載 :“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 ”“ 小 史掌邦國 之志 ” 等 。 殷周 時期 , 也出 現了 專門的文獻收藏機構 。 如 《 周禮 · 龜人 》 載 :“ 凡取龜用秋時 , 攻龜用春時 。 圖 91   文淵閣 圖 92   文溯閣匾額 ( 乾隆御筆 ) 二、歷代私家藏書 官府藏書受政治的影響非常大 , 改朝換代之際 , 前代典籍淪亡 , 而新朝 則 重加 搜集 。 這時 , 統治者就會把眼光投向 民間 藏書 。 古代的重要典籍能夠流傳至今 , 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藏書家的努力 。 據范鳳書統計 , 文獻中有記載並確有一定藏書故實的歷代藏書家有四千七百一十五人 , 其中北宋以前二百四十四人 、 南北宋七百零一人 、 元代一百七十六人 、 明代八百六十九人 、 清代一千九百七十人 、 近現代七百五十五人 , 藏書事蹟待考的有一千位上下 , 故歷代藏書家的總數 , 約在六千人左右 。 圖 93   寧波天一閣 文獻的散佚與收藏總是同步的 。 縱觀歷史 , 沒有不走向 滅亡的王朝 , 也沒有歷久不衰的家族 。 無論官府藏書還是私家藏書 , 其始也藏 , 其終也散 , 這是亙古不變的 定理 。 宋周密 《 齊 東野語 》 卷十二 《 書籍之厄 》 條 云 :世間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 , 而 書爲甚 。 第二節 文獻散佚 一、文獻散佚的事實 漢哀帝時 , 劉歆編成 《 七略 》, 這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分類目 錄 , 著錄了 六大類 、 三十八小類圖書 , 共計五百九十六家 、 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 後來班固 據之刪改而成 《 漢書 · 藝文志 》。 大約五百年後 , 南朝梁阮孝緒 《 七錄序目 》 附載 《 古今書最 》 云 : 《 七略 》 書三十八種 , 六百三家 , 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 二、文獻散佚的原因 由於文獻散佚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是極大的損失 , 因 此 , 我們有必要考察和了 解散佚的原因 , 其目 的 是 汲 取 歷史 經 驗教訓 , 盡 可能地保管現存文獻 , 不讓文獻毀損於當代 。 ( 一 ) 政治 政治對文獻散佚的影響非常大 。 清乾隆年間 開 《 四 庫全書 》 館 , 借徵求文獻之名 , 行禁毀文獻之實 。 晚明天啟 、 崇禎間士人及明遺民的大量野史 、 筆記 、 文集被焚毀 。 ( 二 ) 兵燹 在社會變革之際 , 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最大 , 歷代因 兵燹而亡佚的典籍不計其數 。 隋初 , 牛弘上表請開獻書之路 , 指出 古今書籍經過了五次大的災厄 : 秦始皇焚書坑儒 ; 西漢末王莽之亂 , 赤眉入長安 ; 東漢末 , 董卓移都之亂 ;西晉末永嘉之亂 ; 南朝梁元帝 , 當周師入郢之際 , 自 焚藏書 。 ( 三 ) 收藏 前面提到 , 藏書家對於文獻的保存與傳播居功至偉 。 但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 。 陳登原說 :“ 居嘗謂保存古籍 , 端賴藏家 , 然摧殘古籍 , 藏家亦與有罪焉 。” 藏書家嗜書如命 , 或不惜重金 , 購求珍本 ; 或節衣縮食 , 傳鈔秘本 ; 或寒暑不輟 , 手自 校勘 。 然由 於種種原因 , 無法善始善終 , 於文獻之散佚 , 實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 ( 四 ) 人事 文獻散佚中的人事因素 , 是指因管理不善 , 使書籍毀於水 、 火或蟲蛀 、 黴爛 。 隋煬帝嗜書 , 即位之後 , 廣搜博採 , 蓄書三十七萬卷 。 唐興 , 命司 農少卿宋遵貴以船載書 , 溯河西上 , 將之長安 , 中途覆舟 , 十不存一二 。 這是歷史上因 水厄喪失典籍最多的一次記載 。 圖 94   芸香草 【 本章參考文獻 】 陳登原 :《 古今典籍聚散考 》, 上海書店出 版社 , 1983

文档评论(0)

别样风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